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追寻传统节日里的文化乡愁

——评我国首部节日闪小说作品集《灯火》
  ◎犁夫

  “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

  最近阅读我国首部节日闪小说作品集《灯火》,颇多感慨。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样式的闪小说,在传统节日里追寻文化的乡愁,正是对这种情怀的浓缩表达和对人生、对昨天、今天的显微观察,同时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渴求,让人们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祭祖溯源,感受丰厚的文化滋养。

  寻根问源感念亲情

  “闪小说”是源于英文flash fiction。“闪小说”是文章整体(包括标题及标点符号)字数限定在600字内的小说新样式。它既是文学的、具有小说的特质,又是大众的,具有信息时代多渠道传播的特色。这类小说,具有小小说的基本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说,在写作上追求“微型、新颖、巧妙、精粹”。微型,指篇幅超短;新颖,指立意别出心裁;巧妙,指构思精巧;精粹,指言约义丰。

  节日是浓缩的民族记忆,是生命中无法忘怀的乡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问号。在中国传统节日里,这种寻根问源和亲情的眷恋,无一不表现其中。收录在闪小说作品集《灯火》里的诸多篇什,都把这种关爱和怀念,在短短的篇章里,加以表现,就像一颗露珠,折射了斑斓多彩的生活。娜娜的爹爹是个烈士。每到清明时节,她都领着一个小男孩儿风雨不误地往爹的墓上敬送一束花儿,填两锹土。今年娜娜也有特殊的礼物敬献给爹爹, “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获奖证书摆放在墓前,阳光下“荣誉证书”四个字熠熠生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木槿的《清明节》这篇闪小说里得到细腻的表达,同样让人受到别样的感动。木槿还在《端午节》里,叙述了从小就失去爹娘的自己,在老队长和媳妇的照顾下长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最引人的是端午节包粽子,穷的时候,老队长和媳妇想法设法包粽子给自己吃,现如今,年龄大了,老队长和他媳妇都住进了敬老院。当主人公把煮好的粽子端送到老队长媳妇房间的时候: “忽然间,我眼眶发热,很想叫她一声:妈妈!”亲情、感恩、回报等主题凸显,这篇闪小说,让人潸然泪下!

  作家迟占勇在《元宵节》里,通过给故去的爷爷“送灯”这一古老的习俗,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祖坟上,一片寂静,山下村子里,隐隐传来鞭炮声,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笼,点点红光透着温暖。”“奶奶说,中元节,放河灯,照到回家的路,逝去的人们就回来了,和家人团聚,吃顿团圆饭。”小小的河灯,放在脸盆里,慢慢漂着……他写的《中元节》同样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让人感受到对人间亲情的眷恋。

  杜景礼在《除夕》里写老人过除夕时对儿女的思念与牵挂。《元宵节》写进城后的老人,一直念念不忘元宵节日的习俗,哪怕是老糊涂了,在潜意识里,还经管儿子撒灯闹元宵。这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儿子儿媳用电子产品替代原产品,让老人心安,也让读者为之感动。此孝,在心,更在行。《清明节》表现主人公在文明祭祖过程中,对乡情的体会与珍视。

  赵会凯在《腊八节》中,通过儿子因为给母亲看病,和妻子发生家庭矛盾的故事,引出了对父母尽孝这个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小说的最后,重病的母亲仍然惦记着给儿子吃腊八粥,不愿因为给自己看病再造成儿子家庭不和,触动了儿子的孝心,儿子最后不管不顾,坚决要送母亲去医院看病。小说最后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首儿歌结束,让人唏嘘不已。

  心绪跌宕心灵共鸣

  陶旭东在不足600字的《过小年》里,把李素盼儿回家过年用把手机绑在高高的杆子上这个细节描写表达天下父母惦念孩子的心情。手机响了,可放下后信号没了,李素只好叹息地爬上房后的山坡,去找信号接听。沒有其它的铺陈,只这一个细节就让读者体味到了其中的滋味。在闪小说的写作中,陶旭东采取直接点亮主题的表达方式,一气呵成,陡峰立转,一个冲刺,鸣锣收兵。《重阳节》描写了一对老知识分子晚年生活,老两口相依为命,儿女远在国外,虽富裕,但也凄凉。老教授一枚红叶放飞在秋天里,喻示着老伴己逝去。这里的心绪,怎一个愁字了得!

  每逢佳节,神游故乡,思亲想家,大自然的荣枯万象、家庭的变迁、亲情的悲欢离合,都让人在追忆和缅怀中,回味人生,感慨命运。中国传统节日相对固定的内涵和意义,沉淀了一个家族、民族的精神,让人在节日里一遍遍追寻乡愁,眷恋故土和往事。刘国琳的《春节》里,有战友生死情、敬老情、报恩情;《除夕》里有爱国情、夫妻情、关爱情;《冬至》里有家国情、知音情、爱孺情。作者说:“感人心者,情乃为先。兵无常形,文无定法。”《重阳节》里:“老兵擦拭百棵树干,正面挂铭牌用红漆写着牺牲战友的姓名,像鲜灵灵的墓碑。他颤抖抖摆久久糕,洒菊花酒,身倚自己名字的白杨,掏出怀里烟熏火燎的洞穿军旗,擎起高喊:我是旗手,向我开炮!国歌声中,慰问他的一群人举起右手,山间响彻激昂的旋律——敬礼!敬礼!”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

  谭志刚在《除夕》创作上求新求变,改变了用人物对话等推动情节的传统模式,用诗化的意象试图构筑故事情节,用“意识流”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几百字讲述了一个大爱无疆的故事,作者惜墨如金,母亲和一群聋哑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强烈的内心震撼。《春节》更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一支凝重感伤的歌谣,塑造了一个不惜牺牲自己生命跳入额尔古纳河勇救落水孩子的解放军战士形象,这里有青春和生命的律动,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梅阿霞点燃一盏盏河灯,放在水平如镜的河面上顺着轻风飘向远方……”入伏,暴雨连天。梅家的房屋漏雨,不及时苫盖,就会房倒屋塌。深夜十一点,梅阿霞打着手电敲张东的大门。张东顶着哗哗大雨,踩着梯子上房,一道刺目的闪电,一声霹雳,一阵狂风吹来,张东身子晃了两三下从房顶摔下来,还没到医院就没气了……梅阿霞泪眼婆娑,儿时的张东眉眼含笑地站在她眼前,带着稚嫩的声音说:“阿霞,你给我做媳妇,我拿着命爱你。”忽明忽暗的河灯,载着她的别样情愁飘向遥远的地方。王海在《中元节》里,用细腻的笔法,道出了撕心裂肺的真情。

  乡愁的浓缩表达与显微观察

  《灯火》主编迟占勇说:“如何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闪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闪小说人思考的问题。继开展中国节气闪小说同题大赛并出版同题集《光阴谣》取得成功以来,我们这次又搞了中国传统节日闪小说同题,意义非凡。当今,很多传统文化式微,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传统节日咋回事,人门忙于生计,忙于赚钱,文化,早已经掉到了脑后,过节,就是一种应付,甚至应付都懒得去做了。更有众多年轻人,一味地去追捧洋节,这种现象当值得警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那是很可怕的!”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每个中国人面前的课题。

  科恩在《春节》中写了父母盼望儿子来拜年,儿子却在回家拜年的途中遇到救人的事,浓缩了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冬至》中喇嘛与狼的故事,表达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艾红的《元宵节》中的老张老年丧偶,女儿支持父亲再找老伴,最后老张如愿以偿,有情人终成眷属。《重阳节》中的张敏在敬老院做义工5年,照顾的老人曾经是个画家,老人宁可住敬老院也不去国外,并劝儿子回国……拳拳之情,溢于言表。

  周志华在《七夕》里借助一老一少孤独地在黄瓜架下守着月亮,来写七夕风俗,反映的是留守儿童问题。借助一滴泪击碎水中的月亮,来暗示有些团聚是不可能实现的。《除夕》里的张大妈,儿女都很孝顺,但各有各的生活。面对儿子寄来的一沓沓崭新的人民币,要啥有啥的包裹,张大妈抚摸着,似乎儿女就在身边。其实老人缺的不是钱,而是陪伴。小说最后以敬老院的欢声笑语收尾,欢笑中带着泪水。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节日闪小说主题活动,顺应了时代的变化,担负起了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重任。《灯火》收录了来自内蒙古、北京、广东、福建、河南、山西等全国各地45位知名闪小说作家的195篇闪小说。作家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各地节日风俗很不一样,这在作品里都有所体现,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展示闪小说之魅力,这些节日闪小说都是乡愁的浓缩表达与显微观察。全书紧紧围绕春节、上元、端午、中秋、重阳、腊八等中国传统节日展开创作,既有灯火映照下的家常里短与悲欢离合,也有灯火呼唤中的魂牵梦绕和日常琐碎;既有灯火摇曳下的乡土气息,也有灯火阑珊中的都市盛景。广大闪小说作家饱含深情,贴近生活,用心观察,用爱感知,将中国人特有的节日情怀加以提炼和升华,为作品集注入了持久的艺术高度和人情温度。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们注重传统,强调创新,抓住一个情字,体现一个新字,突出一个闪字,让整部作品集既自成一体,又共擎天地,堪称是了解传统节日、品味人间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又一部精品读物。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长程思良在本书序言里说,如何运用新兴文体闪小说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灯火》这部中国首部传统节日闪小说作品集的问世,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广大闪小说作者只要心怀高远、潜心创作,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北春的《春节》从场景和情节中自然流露乡愁;《元宵节》则是通过石头、二妮扭秧歌时的手势和舞步,突出了乡愁。“三江打开背包,粽子和鸡蛋的热气扑面而来,他知道嫂子早原谅了他。心里记仇者苦,心里有愧者更苦,他知道。”《端午节》卒章显志,最后点明乡愁的意义。

  纵观全书,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古老的节日与时代的新风交相辉映,异彩纷呈。他们用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故事,描绘传统节日之美,挖掘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反映当下生活与传统节日的冲突与融合,反思传统节日的传承与保护。他们写人心、人情、人性,表现了人情美、人性美,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执著追求。精彩的节日故事,一花一世界,摇曳多姿,既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新风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我国首部节日闪小说作品集《灯火》
~~~——我读丰子恺之一
~~~——评刘霄的《狗这一生》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观察·兴安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 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追寻传统节日里的文化乡愁
走近丰子恺
广阔田野下的动物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