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心传承 古老技艺

“传统蒙古包”教材。
“百年蒙古包”的陶脑和乌尼杆。
  □文/图  本报记者  阿荣

  在苏尼特右旗蒙古族小学,学生们按照“传统蒙古包”缩小版实物教材,或围起哈纳,或安装门、陶脑、乌尼杆等。教室外,一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一顶教学蒙古包。搭建蒙古包,体验古老的蒙古包营造技艺,是“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

  近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搭建传统蒙古包,学习这项古老的民族建筑艺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班凤斌等人精心设计、制作了 “传统蒙古包”实物教材和教学蒙古包,并向苏尼特右旗蒙古族小学捐赠了教学蒙古包,在多个幼儿园、小学、中学安装了教学蒙古包。他们还与一些职业高中合作,通过学校、工厂两个平台,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把这项技艺传授给下一代。

  “传统蒙古包”实物教材和教学蒙古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为传统框架蒙古包。“苏尼特草原上的蒙古包,一般采用榆木制作,主要由架木、苫毡、鬃绳三个部分组成。架木有哈纳、陶脑、乌尼杆等,不使用任何铁件。毡子上绣着云纹和吉祥图案。圆形顶陶脑,可通风、采光。” 班凤斌说。

  班凤斌的父亲于1957年来到苏尼特右旗赛汉乌力吉苏木,开始制作传统蒙古包、蒙古族生产生活用具等。班凤斌、班胜利两兄弟从小耳濡目染,向父辈潜心学习技艺,已制作数百顶传统蒙古包。近年班凤斌、班胜利在延续传统蒙古包的全木骨架结构、皮条节点、毛绳捆扎、毛毡保温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附有手工彩绘、实木雕刻工艺。

  班凤斌还建立了蒙古包营造技艺档案室,收集并保存了大量文献及图片、实物资料,其中一顶100多年历史的蒙古包,采用传统苏尼特蒙古包的制作方法,具有苏尼特蒙古包扁平、哈纳木棍弯曲的特点。蒙古包直径3.9米,陶脑直径80厘米,乌尼杆80根。蒙古包的哈纳、绳带、苫毡、乌尼杆等均保存完好。这顶蒙古包是班凤斌从赛汉乌力吉苏木一户牧民家购买的。

  传承和发展蒙古包营造技艺,已成为班凤斌的责任和使命。近年班凤斌不仅手把手传授传统蒙古包营造技艺,还利用网络以图文、视频的形式,讲解搭建、拆卸蒙古包的过程。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班凤斌、班胜利为社区捐献了多顶防疫蒙古包。

  蒙古包营造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项古老的民族技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观察·乌海
   第08版:收藏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公益广告
古道悠长烁古今
用心传承 古老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