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职工俱乐部的岁月沧桑

  □李宝昌

  在美丽的草原明珠城市海拉尔,有座老式剧场形式的建筑——呼伦贝尔盟(现呼伦贝尔市)职工俱乐部。它坐落于海拉尔区河东的主要街道上,区位优越。它的西侧曾经是沼泽地,后来种了小树林,建造了滑冰场。

  因为建筑门前留有比较大的空间,所以这个十字路口就显得比较宽阔,像个广场。俱乐部两侧栽植了两排杨树,大门前是一个用天蓝色的小木栅栏围起来的大花坛。每当盛夏时节,绿树荫下各种时令鲜花昂然怒放。

  当时的盟广播电台和职工俱乐部淡黄和浅粉色的墙体色调,再配上高大的阔叶杨和野玫瑰、丁香等灌木及路旁门前盛开的各色鲜花,这个十字路口顿时变得奼紫胭红,充满生机,形成了海拉尔的一道亮丽风景。

  职工俱乐部建筑形式有明显的俄式风格。可容纳千人左右,砖木结构,二层起脊,正面是“洋门脸”,三座起拱大门,中间有四根罗马柱,柱的顶端,有浮雕装饰。整个建筑外墙刷成浅粉色,后来也曾刷成灰色。

  里面是两层观众席,二楼的楼裙是俄式起鼓的包厢装饰。木制连排坐椅。后来换成了沙发式坐椅。正中是舞台,可以演出戏剧舞蹈,挂上银幕又可以放映电影,摆上主席台则可召开各种大型会议。两侧有耳房,可供休息或展览等多种用途。左侧的一个大间,曾是海拉尔胜利街小学的少年俱乐部,可以开展各种手工、无线电、文艺等少儿活动。我就是在这里戴上红领巾的。

  现在这座建筑在一轮接一轮的城市改造中,已不太显眼。再加上众多新建豪华剧场的出现,它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和光芒。但是,透过她那饱经风霜的面容,我们仍可以找到呼伦贝尔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痕迹,体会呼伦贝尔厚重的文化积淀。呼伦贝尔的历史上永远留有它光辉的一页。

  当时的盟职工俱乐部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叶,几乎和我同龄,我和盟职工俱乐部相伴长大,目睹了它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我们这一代人,和这个建筑有着很深的历史情结。看见了它,半个多世纪的往日时光就会在脑海中飘荡。这里曾经启迪和丰富过我们儿时的梦想,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圣洁殿堂。

  职工俱乐部在当时是本地最大最好的多功能聚会场所。上世纪50年代,在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这里都是召开全盟大会的主要场所。各种动员大会、表彰大会、祝捷大会络绎不绝。

  60年代,每年都要召开的三干会(盟、旗、乡苏木)和四干会(盟、旗、乡苏木、村嘎查),职工俱乐部几乎就是固定开会场所。

  每当开会之时,市面上就会明显地感到人增加了许多。上班时,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农村牧区的妇女干部有些带着吃奶的孩子参会,开会时由组织上安排,寄放在职工干部家帮助照看,不论职务高低共同承担义务。那时干群关系非常融洽。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是精神生活充实,而且积极向上。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依然是召开各种会议的重要场所。1988年呼伦贝尔提出试验区建设,1992年国家正式批准呼伦贝尔盟(现呼伦贝尔市)成为国家少数民族改革开放试验区,这个时期职工俱乐部也很活跃。

  后来,职工俱乐部作为当地政治经济大型会议中心的地位,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逐渐衰落。先是海拉尔河西剧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分享了职工俱乐部大型会议和演出中心的份额。后来新建的高档酒店——宾馆的会议中心和多功能大厅更是后来居上。

  职工俱乐部在上个世纪也是本地最高等级的文化娱乐场所。改革开放前,在海拉尔能放映三十五毫米电影的公共场所只有职工俱乐部、河西电影院和铁路工人文化宫。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看电影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享受。生活在海拉尔河东的人们要想看电影只能在职工俱乐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票很便宜。小孩八分钱,学生一角五分钱,成人二角五分钱。售票窗口就在今天职工俱乐部大门右侧第一个窗户最下面一格,开了一个只能伸进去一只手的小洞口。每当上演新电影,人们就像过节日一样提前吃饭,大人们梳洗打扮一番,孩子们也都换上干净点的衣服,带上点零食。开演前喧嚣嘈杂,开演时鼓掌欢呼,然后平静下来,进入欣赏品味状态。

  那时的人们也追星,男演员像赵丹、孙道临、王新刚、张勇手等,这些人同时也是女孩子们的男神;女演员像夏梦、白杨、王晓棠、秦怡、王丹凤等都是男孩子们的偶像。香港演员夏梦和高远主演的电影《抢新郎》插曲“三杯酒”也曾风靡传唱一时。那时除了国产片,还能看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东德、罗马尼亚、朝鲜、印度、墨西哥、英国、法国、埃及、日本等国家的精彩影片。

  作为呼伦贝尔市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剧场,职工俱乐部留下了一些艺术大师的印记。

  出生于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的蒙古族长调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曾在这里进行过演出,她可是国宝级人物。我还是在孩提时,就有幸在职工俱乐部,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现场聆听了这位艺术大师的演唱。时间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宝音德力格尔于1955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了金奖,给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争得了荣誉,人气正旺,同时也是她演唱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呼伦贝尔是她的家乡,所以我记得那场回国巡演演出叫汇报演出。为了这场演出,职工俱乐部新换了深红色金丝绒的大幕。宝音德力格尔盛装出场,橘黄色金丝绒的蒙古袍,衣袖、裙边、领口都镶嵌有闪光的装饰。她头戴巴尔虎蒙古帽,英姿勃发,一曲蒙古族长调《辽阔的草原》震撼全场。

  全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上世纪60年代来呼伦贝尔采风期间,曾在职工俱乐部舞台上一展歌喉;还有人们非常熟知的著名歌唱家胡松华曾多次在这个舞台上放歌;全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蹈奠基人、创始人,有着“东方舞神”美誉的舞蹈大师贾作光;全国著名歌唱家郭颂、方明等人,在1978年参加鄂温克自治旗20周年庆典期间,曾在职工俱乐部进行过专场演出。贾作光为鄂温克自治旗20周年庆典专门编排了舞蹈《彩虹》。

  舞蹈和歌曲几十年常演不衰,是鄂温克旗乌兰牧骑和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当年,我有幸现场观看了那场演出。贾作光跳了《彩虹》《马刀舞》《雁舞》等舞蹈。当年贾作光已经有54岁了,可是跳起舞来仍然像年轻的小伙子,舞姿轻盈,苍劲有力,激情四射,迷倒了现场观众,叫好声爆棚。

  郭颂为鄂温克旗专门创作了一首歌曲《我心中的金凤凰》。这首歌在庆祝大会的举办地鄂温克旗特莫胡珠和职工俱乐部首唱。华美的歌词,悠扬的旋律,也曾风靡一时。

  上世纪60年代,由当时的盟委、盟公署机关职工排练演出的话剧《女飞行员》曾为人们津津乐道;70年代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马玉涛等来到呼伦贝尔巡演,这个舞台上也都响起过她们的歌声。职工俱乐部是盟直属机关职工的舞台,在这里,歌舞团和海铁文工团联合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舞团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由呼伦贝尔自己的作曲家那日松创作的歌曲《草原晨曦圆舞曲》《呼伦贝尔美》《呼伦贝尔情》《呼伦贝尔恋》由蒋大为等名人演唱,也都曾在职工俱乐部这个舞台上各领风骚。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在职工俱乐部的演出也越来越多。一年一度的各旗市乌兰牧骑等专业文艺团体演出,是人们每年期待的一场文化盛宴。那时,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职工俱乐部天天爆满,舞姿翩翩,琴声悠悠,天籁之声不绝于耳;各种群众性的文艺演出不断,有话剧、戏曲、曲艺、歌舞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多种文艺形式。

  职工俱乐部这个舞台为呼伦贝尔本土的作曲家、歌唱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都提供了最初的展示平台,助力他们走得更高更远。

  后来职工俱乐部又进行了改造,功能发生了变化。庆幸的是,基本完整保留了原职工俱乐部的外貌。

  岁月匆匆,往事如烟。作为一个老海拉尔人,职工俱乐部是让我们少儿时感知外部世界的窗口。如今身在外地,我对这座城市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眷恋依旧,情感愈加浓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文/本报记者 徐跃 图/本报记者 王磊~~~兵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视界
   第06版:国际新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职工俱乐部的岁月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