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俞祺德书法六境考

◎单学文
  俞祺德是成就卓著的书画名家。我对其书法作品的关注,可以说是因近其人而识其书:疏朗、简约、雅逸、洒脱又略显朴拙,果然书如其人!后来随着接触日深,引为同好,他还曾不耻垂顾嘱我为其书画作品集作序。可以说这是我较为全面地研究和学习他书画作品的因缘和契机。最近有幸又读到他近些年的书画新作和结集,竟致爱不释手,遂循研习之心得体会,梳理出对其书法作品管窥蠡测六重境界之我见:曰形、曰神、曰情、曰韵、曰学、曰识。

  形者,形式、字形之谓也。这是欣赏俞祺德书法作品,最先也最显在的视觉冲击。俞祺德自幼学习书法,在传统的大河里浸润了深厚的翰墨修养,又在继承守正的基础上,兼收近现代名家书作之长而勇于创新,从而在书法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点划潇洒、轻松而飘逸灵动,自由、奔放而充满活力;或折钗,或壁坼,激石波,屋漏痕,率真质朴,天趣盎然。其结字遒劲、洒脱而气度非凡,雄健、朴拙又富于变化;或纵而横之,或正而敧之,或偃而仰之,或险而救之,跌宕生情,顾盼多姿。尤其是大胆应用夸张变形甚至以丑化奇的结体笔法,曾经让笔者一度产生过犹不及、恐类丑书的担忧,然细细把玩之下,竟能使人顿悟到一种纵性入法、收放有节的化境之美——一种由习气而脱俗进而归真返璞的审美境界,一种由内美向外美蜕变、涅槃的再度超越。

  神者,神魂、意象之谓也。由独特的象形、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所决定,大多数汉字的字义与其字形和读音,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俞祺德认为,汉字的形体构成“有其逻辑的语言,包容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问和道理,有情有义,博大精深”,因而“学习书法应该懂得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深刻意蕴”。正是基于对汉字的精心研究揣摸,他的书法创作才能做到赋形以神,写出字的内涵和意象。《百字榜书例话》中,一个“箭”字,呈右上势横向造型,主笔收束飞白疾掠,使转如强弩,点划似流星,借整体之势向右上射出,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本字的风神。而“平衡”二字,无论运笔之凝重、用墨之厚实、结字之端庄,还是章法布局之沉着方正、衬底用印之精致典雅,都显示出一种形神互动、相映成趣的整体和谐之美。其他如“追”字“走之”一波三折兼万毫齐力之迅疾动态,“忠”字主笔之神魂贯通凛然正气,“路”字主笔之收放使转写意传神,“戏”字挥“戈”之俯仰顾盼游情舞趣,都无不是书情画意,生动传神,墨迹文采,妙趣天成。他的隶书创作,则力求格局阔大,气象雄浑,追随清人邓石如、伊秉绶等书家的路子,笔墨酣畅厚重,笔意含蓄内敛,风格古朴遒劲,结体化扁为长,时有楷体结构和篆书笔意融入,体现出一种不断创新突破但风神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

  情者,情致、性灵之谓也。论者迥远称道俞书“时而惠风和畅,时而惊涛裂岸的书法风格,很具有感情色彩”,是很有见地的。俞祺德书作的感情色彩,首先源于其对书法艺术的钟情。俞祺德自己曾说过:“书法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的心灵栖息之所,我深深地迷恋着书法艺术。”这可以说是其为书用情的基础。然而能够将一腔爱忱、满腹激情准确传神地倾注到笔端,特别是熔铸为“以点划为情性”的草书作品,书家显然是经历了一番“由生到熟再到生,由形到神再到韵”的艺术历练和“由内美到外美”的刻苦追求,才为我们呈现出一种笔笔生情的艺术境界。在《以德治国古训百例》一幅别出心裁的“视死如归”作品,书家采取罕用的淡墨血法、别具一格的结字和布局章法,以及夸张、变形、对比、“壁坼”“折钗股”“屋漏痕”等多种笔意交融的特殊笔法,刻意营造出一种毅然决然、洒脱淡定的视觉冲击和情致意蕴。

  俞祺德对榜书情有独钟,认为“时代呼唤大字艺术”,“大字更能体现伟大时代精神”,因而创作了大量榜书作品,还曾专门举办过个人榜书作品展。其大字作品,气势磅礴,雄强豪放,既体现出对伟大时代精神的鼓呼与张扬,也体现出书家阳刚豪迈的气质与情愫。其《心画》一册中,一个“云”字,生发出多少书家心灵与古今过往的对话和交汇,与天地万象的缱绻和共情!一幅“玄妙”,更是活画出王右军阐发的“幽奥深远”“神奇工巧”的情趣与境界!《百字榜书例话》中,一个浓墨大写的“淡”字,与“水火共存,冷热相济,才能淡定平和”乃至“中国特色”“中国模式”的释义联系在一起,既揭示了这一古老汉字的传统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也充分体现了其精神情操的本色流泻和对书法艺术热切追求的性灵外化。

  韵者,韵律、节奏之谓也。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运笔之虚实、肥瘦、疾涩、刚柔,用墨之浓淡、枯润、飞白、血法,结字之大小、朗茂、敧正、巧拙,章法之行气、对比、穿插、揖让,布局之形制、开合、留白、印款等等,都如同一首乐曲的旋律、音符、节拍、速度等一样,体现着书家和音乐家的美学修养、艺术旨趣和精神境界,决定着作品本身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感染力。俞祺德也认为“书法乃无声之乐章”,称那些优美动听的草原歌曲,常常激发出自己书法创作的想象和情感,使自己更好地发挥书法艺术的创造性。由此他产生了以草书和行草书写草原经典歌曲歌词的创意,于是便有了被草书大家贾才赞誉为读之赏之“就像听一首首美妙的草原乐曲”的《草原颂书画集》。书家在谈及创作这部书画集的体会时说:“听着草原乐曲,瞑目凝神,展纸挥毫,我似乎感觉到了书法形式上的节奏变化与音乐的乐感和节奏在交流,在对话。”笔者遗憾没能读到这部书画集,但是在欣赏书家其他作品时,也常常获得类似的审美感受。例如其录王勃滕王阁诗的横幅,诗韵则如歌如乐,抑扬顿挫,铿锵跌宕;书韵则如舞如蹈,动静相因,顾盼生姿。再如榜书“悟”一幅中,主体大字与题注释文采取上下布局,字体之大小和功能之主辅鲜明对比,相映成趣,其间韵致有如主旋律之黄钟大吕和诸声部之协奏和鸣的美妙交响;释文的用笔结字和章法布局也尽显流动、顿挫、轻重、刚柔之变化,体现出书家巧妙营造韵律、娴熟掌控节奏的才情匠心。

  学者,学问、修养之谓也。尤其值得推崇的是,俞祺德以自己丰富的历史人文学养和兼具传统与现代特质的文化道德操守,走出了一条既契合时代精神又富于书卷情趣的书法创新之路。如果说他的《养生之道》书法集,开拓了经世致用的书法养生思路,他的《百字榜书例话》也独辟蹊径,把中华民族的文字学、训诂学等知识,以及书家对文字意义的审美观照和价值开掘融为一体,在笔画纵横中探求汉字内外美的契合,堪称为以赋魂化书、以书艺化人的巧妙创意,那么《以德治国古训百例》和《古代典故书法集》的推出,则是进一步将中华文化传统之精粹和书法艺术紧密融合,让受众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获得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历史文化知识熏陶,增长学识,增益修养的独特创新之举。自然,与研读一般文史知识不同的是,我们在接触到书法集的每一条先贤格言或古代典故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书家通过点划、书体乃至章法布局等,所表达的对书写内容的独特感悟,是作者运用独特的书法语汇体系在为我们传达、提点书写内容的“文眼”和灵魂,也可以说是书家以文蕴和书艺为我们熔铸成的独特审美享受。一则“四知金”掌故,配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的醒目横幅,以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草书匾额形式,或悬于厅堂、或铭刻心头,相信对修心养廉、为人处事会起到独特的教化作用。一则“网开三面”的典故解读,不仅鞭辟入里地阐发了倡导仁政的治国理念,而且披露出包容和谐的现代生态意识;而古色古香、书卷气十足的乌丝栏尺牍形制,和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刻意使用,也给人一种对传统文化精髓予以现代性表达的隽永意味。

  识者,识见、学理之谓也。笔者以为,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才、情、学、识缺一不可,而“识”是其中最为深层也是最为根本的要素。纵观俞祺德的书画创作实践,可以看出其无论守正还是创新,都有自己的自觉追求,所谓“不究笔墨,只求悟理”,也即是在明确的理论或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惟其如此,他才会在书艺表达中,想到选择弘扬以德治国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书法艺术传播光大的内核与动能;想到为古代典故这样的历史文化精粹,插上借力腾飞的艺术翅膀;想到以才情学养和睿智哲思,为“有情有义,博大精深”的汉字裁剪出一件件光彩照人的羽衣霓裳。

  在俞祺德的书法作品中,时时可见睿智哲思的光芒闪烁和洞幽发微的真知烛照。对于书法艺术创作的风格取向,他总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并形成清醒自觉的学术理念。深厚扎实的理论素养和理性制约,造就了他“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执使功力,而这种对书艺之度辩证把控的高度自觉,可以说是非笔不逾矩也,实心不逾矩也;又非必不可逾矩也,乃逾而知止乎妙之所在也。也正是由于这种理性光芒的照耀,使他能够将书画艺术理念与文史学、文化学、文字学乃至哲学、政治和社会伦理学等理念融汇于一炉,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画艺术见解,并在这种自觉清醒的理念引导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书画艺术创新之路。

  我们欣喜地看到,已入耄耋之年的俞祺德,至今仍在这条“为霞尚满天”的人生之路上,走得那么自信,那么精彩,那么自得其乐而又乐人怡人。为此,我将早些年赠送给他的一首小诗略作修改,再赠与他。诗曰:赣水滋成塞北身,书香更养宦游魂。挥毫潇洒桑榆兴,泼墨淋漓兰竹心。砚海磨珠常耀眼,书坛创意每惊人。才情学养融一鼎,铁画银钩化境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吕国英
~~~◎单学文
~~~——评老兵回忆录《戈壁岁月》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收藏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观察·兴安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十三五来自锡林郭勒的汇报(二十)
意象难,抽象更难
俞祺德书法六境考
戈壁铸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