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在小区大门外碰到社区居委会主任送别客人,问后方知是某领导来社区为困难户送温暖的。听主任说,这位领导来前曾反复电话叮嘱:不许搞报道,不许喧嚣扰民,不许安排群众讲“感谢”话,只需一个人引路即可。听他说完,不由要夸一声好。
送温暖,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关切情意和济困钱物送到困难群众手中,暖人心、帮人难,是件好事。当然,为让困难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增强社会凝聚力,引导团结互爱的社会风气,需要对领导干部的这类活动做些必要报道。然而,时下有些送温暖,从事前安排到事后报道,都不乏作秀的味道:车队浩浩荡荡,随从前呼后拥;领导红包一出手,镁光灯便闪烁不停;当晚的电视肯定有声,次日的报纸一定有影,展示那送者受到的如潮感激、接者流出的激动泪花。如此与演戏何异?甚至还可能会因此脱离群众。
说句实在话,领导干部在送温暖活动时送出的钱物,一般并非自己的私产,有些是社会捐助的,更多的是财政划拨的。送温暖者只是因为身处一定的职位,成为特定的代表来完成工作的。那种因“送来温暖而感谢某领导”的话语而陶醉者,实际摆错了自己的位置。送温暖者甚至有必要向接收温暖的人解释清楚:这“温暖”来自何方,使人们的感谢落到实处,使付出者获得应有的尊重。这样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形象,更有助于弘扬扶危济困的社会风尚。
就绝大多数困难群众而言,他们多是因天灾等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生活拮据,但主观上并不甘于贫困;越是困难的家庭,承受的生活和心理压力也越大。他们最需要的温暖,是领导干部和困难群众沟通感情,了解实情,倾听他们的呼声,掌握致困的真正原因,在送米面油的同时送技术,在送温馨的同时帮助想办法,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送温暖的目的是要让群众感受温馨,而不是形式甚至有心理压力,内容越实在越好,规模越小越好。所以,除必要的确需报道之外,一般都无需大张旗鼓。参与送温暖的领导同志应力戒作秀,不要前呼后拥,更不必事前“导演”。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要求减少人群聚集,更需要在开展送温暖活动时注意缩小规模,不讲排场,帮助困难群众做好个人防护,保持社交距离。
此处无声胜有声,愚以为应倡导静悄悄地送温暖,而且要把这种“静悄悄”变为常态。相信这样的送温暖,一定会让群众感受更热情的温度,更温馨的情意,从中得到更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和谐,更充满浓浓的柔情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