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纪委监委通过取证魔方、手机取证一体机等智能化设备,运用大数据收集线索、分析取证,成功查处了一起路政监管执法人员徇私枉法的腐败案件。
早在2019年,赛罕区纪委监委就接到关于超限检测站监管的举报,一些超限车辆通过“黄牛”引路,多次避开超限站监管,后期更是直接买通超限监管执法人员,由监管执法人员有意关闭超限站电脑,无法记录当时车辆超载数据而顺利躲过超限处罚。
由于超限检测站的执法人员有意关闭电脑记录,通过常规取证无法获取当时超限的车辆信息,并且外围调取每天过往车辆信息数量庞大,靠一般的调查取证手段难以从中筛选锁定嫌疑目标。因此,查处该案一直难以突破。
2020年,接手此案的赛罕区纪委监委办案人员调整了办案思路,不走寻常路,首先,连续几天几夜在超限检测站附近隐蔽处蹲点守候,记录来往车辆信息,捕捉电脑关闭后的未录入车辆信息。其次,调取了24小时内在检测站附近通过话的50部手机号码,初步确定30余名涉案人员。然后,调取涉案人员上百个银行账户的3万余条银行流水信息,奔赴北京、西安、深圳、杭州等地调取涉案人员10万条转账信息、车辆交易记录,调取收费站300余万条过站车辆的相关信息,并往返于包头、集宁、二连浩特、鄂尔多斯等地询问47人,讯问相关涉案人员100多人次,获取了大量线索。
办案人员将调取的银行账单、通话记录、微信、支付宝等多维数据,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精准高效的筛选、综合分析研判,4名“黄牛”渐渐浮出水面,成为锁定目标。然后顺藤摸瓜,延伸触角,步步深入,最终7名涉案人员在巨大压力下主动投案自首,路政监管执法系统这一群内外勾结、危害社会根基的蛀虫终被绳之以法。
案件结束后,赛罕区纪委监委从30多页、1.6万多字的案件初核报告中归纳出成功经验,为今后在该领域开展“隐形腐败”整改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