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手工馍馍店里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刘宏章  

  实习生  曾令飞

  天刚蒙蒙亮,家住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尔嘎勒赛汉镇的孙军夫妇就踏着清晨的寒意来到馍馍店里,和面、揉面、做馍馍,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这样的日子,他和妻子已经经历了大半年,在他们夫妇俩的努力下,这家看似外表不起眼的馍馍店,经营得格外的红火。

  “过年了,这段时间来店里订馍买馍的人越来越多,如今乡亲们生活好了,很少在家里做过年馍了。”孙军说。今年44岁的孙军是嘉尔嘎勒赛汉镇乌兰恩格嘎查的农民,这些年他一边种着几十亩地,一边经营着几台农机,收入也很好,生活得很幸福。孙军的母亲是一位当地民间做馍馍的高手,老人做的馍馍,样子好,口感佳,而且保留了传统馍馍的风味,深受当地农牧民的欢迎。几年前,老人在镇里农贸市场西门开了一家传统手工馍馍店,但因为年老体弱,每天做不了多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孙军夫妇看母亲起早贪黑非常辛苦,农闲之余就经常过去给母亲帮忙做馍馍,这样时间久了,孙军也学会了做各种馍馍。“去年疫情期间,我母亲看我掌握了做馍馍的手艺,同时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把这个小店交给了我来经营。”孙军说。

  孙军接手后,除了农忙时节开着农机给人春种秋收之外,其余时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这个馍馍店上。“刚接手时,我们早上7点就到店里做馍馍,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能回家,每天累得筋疲力尽,依旧做不了多少馍馍。为改变这种状况,我投资上万元购置了和面机、醒面机、电烤箱等新设备,这样不但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一下子将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孙军说。

  孙军是个爱动脑筋的人,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依旧保持了馍馍的传统风味,特别是在面粉发酵时,他坚持不用发酵粉,而是继续采用手工黄米糟子发酵的办法,这样虽然成本高了,但却赢得了回头客。他还反复试验,将母亲传给他的手艺,转换成科学的配方,比如一袋面加多少水多少盐,都有严格的比例,这样就避免了过去手工和面时,只凭感觉加水,导致面忽软忽硬的弊端,从而让馍馍的质量更加稳定,更加有保障。

  “为了适应顾客需求,我还在我母亲蒸馍馍、烤馍馍、油果子等五六个品种的基础上,推出了烤馍片、烤花卷,葫芦包子等许多新品种,把品种扩展到了十几种。”孙军说。孙军的妻子是中卫人,她拌的馅儿别有特色,她做的葫芦包子,常常一出锅就被人抢购一空。

  嘉尔嘎勒赛汉镇人口少,市场小,孙军两口子每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虽说挣不了多少钱,但能养活一家人,不用农闲时到处去打工了,他们觉得很知足。最让他们感到欣慰和快乐的是,他们做的馍馍得到了许多顾客的认同。“平时店里每天至少都能卖2袋面做的馍馍,现在过年了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好多农牧民早早就来店里订馍馍,每天要做比平时多两三倍的馍馍。如今在开发区的好多上班族也是我小店的忠实客户,周末回家的时候,都要来买点馍馍给家人和朋友带回去。等年后我打算再做点起面馒头,把经营品种再扩大一点。”孙军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带着责任和感情 扎实做好残疾人服务保障工作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家乡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传统手工馍馍店里的幸福生活
“金牛贺岁共度佳节”2021年 中蒙新春文化交流活动启动
我区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案》
大棚里面迎春忙
跟大山一起过年
我区进一步健全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 普惠制度
1月份 全区煤炭生产 实现“开门红”
花卉热销迎新春
春节期间我区高速路段免费通行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