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问世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主要载体。
古人将文字写在削成长条形并磨光的竹片、木片上,用丝、麻等编制成册,称其为简。牍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呈长方形,故又叫作“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医方、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
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
这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居延汉简。
居延,是匈奴语“天池”的译音,在汉代名为居延泽,魏晋时被称为西海,唐代起被称为居延海。这里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
在华夏民族浩瀚灿烂的辉煌历史上,居延海、居延城一带,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河西走廊的必经之道,作为边防要塞,这里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汉代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回鹘,宋代的西夏等民族,都曾在这块土地上扬鞭策马,南征北战,留下自己的辉煌篇章。
居延汉简,这些穿越两千年而来的木片,看似不起眼,但模糊的文字,却隐藏着大量信息。那隶意十足的斑斑墨迹中,记录下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大一统时代。
作为汉之遗墨、国之瑰宝,居延汉简是长城边塞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故宫大库档案并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