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绿色的“森林眼”

  □本报记者  刘玉荣  实习生  隋海涛

  “防火办,防火办,甘源瞭望正常”。伴着林海里的阵阵松涛和呼啸的山风,铿锵有力的声音穿过对讲机电波回荡在密林中。说话的是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林业局有限公司甘源林场瞭望员王佩峰。甘源是甘河的源头,距离甘河林业局有限公司87公里,甘源瞭望塔就坐落在甘源林场25林班,瞭望塔正处在高山陡角处。塔路蜿蜒,陡峭难行,赶上冰雪消融或者连雨天,越野车都上不去,给养和水源只能靠人力背上去。塔高风硬,远离喧嚣,同是56岁的瞭望员金立新和王佩峰已经在这儿坚守了5年。守望山林,致敬孤独,所有的坚守和付出就是为了这万顷林海郁郁葱葱的绿色。

  草木萌发,春山可望,山岭悄然褪去冰雪洁白的外衣,却呈现出一片片枯黄,加上持续多日的大风,林间草地异常干旱,火险等级居高不下,这就要求瞭望员必须长时间坚守在瞭望塔上。由三角铁、钢管焊接而成的24米高的瞭望塔岿然屹立在高山陡角处,中午时分,记者跟随瞭望员金立新和王佩峰登上瞭望塔的台阶,大风吹得塔身轻微摇晃,塔顶的铁皮房被大风吹得“咣咣”作响,77步77个台阶,每走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

  怎么练就“千里眼”的本事,怎么克服恐高的心理,这是瞭望员首先要解决的。王佩峰说起第一次爬塔的经历至今难以忘记,一步步爬上晃动的塔顶时,他双手要紧紧把住栏杆,迈步动作很小,仿佛塔楼随时就要倒了似的,往下看的时候就会有视觉误差,看着眼下的大树就在脚底下,总感觉人在树上飘,塔上瞭望时,也只能将身体紧贴着塔楼的铁板上,不敢往栏杆边上站,生怕自己不小心一下掉了下去。“啥事儿习惯就好了,慢慢就不怕了”。王佩峰被山风吹得黝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当克服了心理恐惧后,他还要对雨后森林上空浮动的是烟雾还是气雾要判断清楚,因为对烟点的距离判断失误是万万不可以的,他总结出一套计算烟点位置的土办法,烟雾往往有根柱,而云雾则没有。现在,他和金立新对塔下的山林、道路、河流、雷击点都了如指掌,不仅可以迅速精准地说出雷击点的位置,还能依靠观察到的位置、风向和烟火的情况,预估出火情的大小,为扑火队员的调配提供参考意见。“干啥都要有个样子,如果发生火情瞭望不到位,就得不到及时报告,就很难及时扑救和增援,看着大火漫过树林我们会心疼啊!”王佩峰不无感慨地说。

  都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在这座瞭望塔上则不是,瞭望塔所在的海拔相对较高,根本打不出水来,过去的老瞭望员只能提着塑料水桶去接山沟里冰雪融化的雪水喝,背上来的水用来做饭和饮用,洗衣服都不舍得过多用水,每次上塔前,他们都尽可能地多背一些给养,还要带足一些土豆、白菜、洋葱等容易储存的菜。为了解决瞭望员用电的问题,公司新建了塔房,安装了小型太阳能和数字电视,还上了联通网,手机通了和外界的联系自然就多了起来,这让孤独的瞭望员生活平添了一抹色彩。“公司和林场的领导挺关心我们瞭望员的,水源及时给我们送到塔房,节日还给我们送来慰问品,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条件越来越好了,比起过去我们很知足。”朴实憨厚、不善言谈的瞭望员金立新满心感激地说。

  瞭望是认真的,工作是机械的,但生活不能没有乐趣,两人在高山密林中一待就是10天,没事就下下象棋,清扫一下瞭望塔房,把塔房收拾得干净整洁。为了食材贮存得久一些,两人自制了一个“冰箱”,在塔房背阴处挖了土窖,土窖下面覆盖了一层冰,再把蔬菜和鱼肉放在冰上,这样食材自然就保鲜了。钟表是塔房的“电器”,可上次王佩峰骑摩托上塔房的时候不小心就把这块钟表玻璃罩碰碎了,两人用碳素笔描了字,标准的阿拉伯数字让残缺的钟表复原了,这也成了两人的一件乐事。“过日子都有个钟表,有个时间概念,这样塔房才有家的样子……”王佩峰爽朗地笑着说。

  深山里的瞭望员从青春白发到霜染青丝,练就了“森林眼”和“活地图”的本领,守护着这片万顷绿色林海。离开瞭望塔的时候恰逢一场细雨飘然而至,野杜鹃花傲然绽放,绿色的松枝伸放着腰肢,向上坚强地生长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云上103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内蒙古足球
   第07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8版:影像力
守护绿色的“森林眼”
内蒙古美育在全国大学生 艺术展演上亮“名片”
察右前旗:让果蔬吃上“营养餐”
50年党龄的老党员写下20万字学习笔记
经典永恒再现青城
以党员的名义给予温暖和力量
学党史 办实事
要闻简报
“保项目、入园区、进企业、下乡村”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