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藏品: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年代:明代。
质地:瓷器。
规格:高45.3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14.5厘米。
特点: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
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渊源:小满节气民间有祭(水)车神的习俗,神话中的(水)车神是一条白龙。此时正是江南一带水稻插秧的时节,如果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所以要启动水车,浇水灌溉。
旧时用水车提水排灌为农事中的大事,在一些农村也开始祭车神,人们在水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有的还会在祭品中供上一杯清水,祭拜时将清水泼入田中,有祝愿水源涌旺的意思。
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此壶的装饰过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状工具勾划龙纹轮廓及龙之双目、冠发、厚唇、牙齿、爪趾、鳞等细部,然后在龙身周围用青花料满绘波涛汹涌的海水并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藏所:故宫博物院。
珐琅彩西瓜纹碗
□朱卫东
藏品:珐琅彩西瓜纹碗。
年代:清乾隆。
质地:瓷器。
规格:口径8.2厘米,高7厘米,底径4.1厘米。
特点:碗壁之上,工笔绘就一幅生趣盎然的初夏瓜田图。瓜藤满地蔓延,瓜叶儿青翠欲滴,一颗硕大的西瓜横卧在画面正中,瓜腹镶嵌着一道道墨绿色的纹线。满身油绿的叫蝈蝈从远处飞来,停留在西瓜上,高挺着两条细长的触角,蝈腹明黄,蝈翅淡红,蝈腿上的纤小绒毛也清晰可辨。碗壁下方,几块破开的瓜牙散落一地,瓜籽黝黑,瓜肉嫣红,一股隐隐的清凉甜香跃然碗上。
转动碗壁,映入眼帘的是一首清新淡雅的题诗:“农家处处遍西瓜,天然红囊碧玉团,散炎威退,解酷暑,雪片清凉,簇冰盘。”将西瓜的颜色比作碧玉团,瓜肉的清凉比作雪片和簇冰盘,形象传神,读来琅琅上口。题诗之后是“臣郎世宁恭画”题款。碗底则是“乾隆年制”四字方形圈框正书款印。
渊源:“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消烟火气,人齿便有冰雪声。”这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吟咏西瓜的诗词。小满时节,天气渐热,刚刚上市的西瓜大受人们的欢迎,在我国豫西地区,有小满时节吃西瓜的习俗。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曾参与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郎世宁画作熔中西画法为一炉,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兼有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趣味,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青睐。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华彩瓷器。乾隆时期的珐琅彩更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这些特点从这只珐琅彩瓷碗上可见一斑。
藏所:私人收藏。
粉彩采桑图倭角盘
□李喜庆
藏品:粉彩采桑图倭角盘。
年代:清道光。
质地:瓷器。
规格:口径19.3厘米。
特点:圆形,倭角。
画面上几株高大桑树,枝干遒劲,叶片稠密。一位孩童扶梯而上,蹲坐在树杈上,一手提着盛满桑叶的竹篮,另一只手抓着一把新摘下来的桑叶枝条,正小心翼翼地递给树下的大人,另一个较小的孩童在树下摘拾桑叶。另一棵树上一个孩童背着小筐,缓缓向上爬动,树下是盛着桑叶的大筐。不远处,一位农人正往稻田里施肥。
桑树中间印有宋代诗人楼璹的《织图二十四首·採桑》,稻田的右侧印有楼璹的《织图二十一首·淤荫》。盘底印有红色“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
渊源: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人们要在小满前后举行祈蚕节,祈求天物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收成。小满时节,桑树枝繁叶茂,绿意如新,而采桑种田自然而然是必不可少的劳动,这个倭角盘就描绘了古人小满时节采桑养蚕种田的情景。
粉彩瓷是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创始于康熙,极盛于雍正,乾隆年间除了白地绘粉彩外,还增加了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也有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粉彩瓷基本继承了前朝的风格,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制的雍、乾粉彩和带有斋堂款识的粉彩最精美。
点评:釉质细腻,粉彩清丽,诗情画意,意蕴丰厚,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藏所:私人收藏。
粉彩花蝶桑葚提梁壶
□周小丽
藏品:粉彩花蝶桑葚提梁壶。
年代:清晚期。
质地:瓷器。
规格:高约13厘米,直径约12厘米。
特点:壶身以粉彩双面满工,一面为蝶恋花,彩蝶飞舞,鲜花怒放,绿草茵茵。另一面为桑葚图,只见硕大黑紫的桑葚垂挂于枝头,南瓜、丝瓜等藤蔓缠绕其间,被高高的竹竿撑起。还有那夺目的石榴花,“榴花初染火般红,果实涂丹映碧空。”好一派夏木阴阴五月时的美丽场景。
渊源:农谚有云:“立夏枇杷黄,小满桑葚黑。”桑葚可谓是“系出名门”,古代倡导男耕女织,织必有养蚕,蚕需桑叶,而桑葚可以食用、酿酒,树干可以做家具;梓树嫩叶可食,可提供蜡(梓树种子外面白色的物质即为蜡),用以点灯。两种植物与古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了故乡。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再至汝阴》里这样写到,“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提梁壶采用支钉烧技艺,整体釉面均匀,蛤蜊光闪耀。支钉烧是古人为了通体满釉瓷器出窑的美观,而采用一种特殊的垫烧工具烧造瓷器。因为釉在高温时候熔融,经化学变化后变成硬度高的半透明玻璃质物质,如果挂满釉直接入窑烧制,一定会使器皿粘在窑里。所以古人就发明了支钉以解决这一问题。
支钉,其状呈山字形、上尖下圆,在圆形垫饼上有不同数量的支钉,釉也粘支钉,但是支钉毕竟面积小,待出窑之后,用东西敲下去就行了。此壶底部除了支钉痕迹,还有底款“大清光绪年制”。其壶盖则设计成了福桃形状,既便于拿取,更有多福多寿的美好寓意。
点评:胎骨细腻,画工精致。
藏所:私人收藏。
青花麦穗丰收纹罐
□胡萍
藏品:青花麦穗丰收纹罐。
年代:宋代。
质地:高丽瓷器。
规格:高15.5厘米,腹径14.8厘米。
特点:撇口,溜肩,鼓腹,下腹渐收,平底,无盖。罐内为酱褐色,罐口用青花描边,罐面的底色由灰白和渐变的青花色组成,罐身上均匀分布着五根青花麦穗。
鉴赏:麦穗枝干挺拔,茁壮生长,锋利的麦芒如钢针般将饱满密实的麦粒紧紧地保护着。麦穗与麦穗之间,是一片空白,宛如国画的留白。这正是工匠的高明之处。虽然没将罐身绘满麦穗,但却能让人从那五根成熟的麦穗上联想到一个丰收的麦田就在眼前,让人生出无限的欢喜和憧憬。罐身有许多褐色的小斑点,使得这个青花罐于秀丽中又蕴含着些许沧桑,耐人寻味。
渊源:小满时节,大麦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已是“麦到小满日夜黄”了。农谚云:“麦梢黄,女看娘。”在民风醇厚的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熟时,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探望,问候夏收情况。这“看麦梢黄”的风俗,极富意趣和喜悦。
点评:器型规整,胎质坚固,胎壁较薄,釉色清亮,色彩淡雅,纹饰简洁,构思精巧,民族特色鲜明。
藏所: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