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传少年

学生们学习制毡技艺。
杨文海和学生们合影。
老师教授学生草编技艺。
孩子们在演奏火不思。
蒙古四胡特长班。
大人们也爱玩沙嘎游戏。
学生们在上书法课。
  制毡搓毛绳——

  走进学校排上课表

  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第一小学,巴尔虎传统制毡和搓毛绳技艺兴趣班里,苏丹和同学们正在指导教师的传授下,练习巴尔虎传统制毡和搓毛绳技艺。只见教室里陈列着孩子们制作的各种毡绣手工艺品,兴趣班的孩子们对搓毛绳、毡绣工艺钻研认真细致、乐此不彼。

  看着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被老师夸赞,学生们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苏丹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制毡和搓毛绳技艺的基本功,并从基础的圆形、椭圆形、条形、圆柱、锥形、水滴形、三角形、圆饼、梯形等形状学习基础毡绣制作,由简入繁,一个学期下来,学会了很多手工制作羊毛毡工艺品的方法。” 

  2021年4月17日,巴尔虎传统制毡和搓毛绳技艺走进北京师范大学,为师生们带去了非遗项目的良好互动体验。目前,新巴尔虎左旗已在阿木古郎第一小学、新巴尔虎左旗第一幼儿园等相继开设了传统制毡和搓毛绳技艺课外兴趣班,每班20人,每周2节课,在培训课程中,指导教师结合传统文化,为爱好毡艺文化的学生定制专业课程,不断提高制毡和搓毛绳技艺非遗培训课程的趣味性、专业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提高。

  为了进一步推广普及这一民族传统技艺,2020年6月,新巴尔虎左旗文化馆正式挂牌成立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新巴尔虎左旗分站,目前,该工作站传习所拥有毡艺传承人、手工艺人、毡艺爱好者60余名。

  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新巴尔虎左旗分站站长说:“工作站早在2019年便开始部署巴尔虎制毡和搓毛绳技艺进校园培训工作,首先对有基础和特长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带动传统制毡、搓毛绳技艺进校园,培育学生对这一技艺的认知和热爱。通过培养培育校园师资力量,为全面推广普及项目在校园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塑——

  让孩子们喜欢上传统文化

  说到面粉,你会想到什么?

  馒头、焙子、月饼,还是妈妈的手擀面?

  也许,大多数人还不知道,面粉的功能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面粉艺术品,民间称之为“面塑”。

  我国早在汉代就有了面塑的记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或许还有这样的记忆:农历七月十五蒸面人,八月十五蒸玉兔,小儿满月时姥姥要蒸奶头馍,十二岁还要蒸开锁馍……

  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变迁。这些记忆有可能永远成为记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凭着一腔热血一股韧劲,让面塑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杨文海就是这样一位面塑技艺的传承人。

  瞧,和面、发面、上碱、制作、气蒸、着色、保存……一团彩色的面团在杨师傅手里几经揉、搓、挤、掀,再用小刀点、刻、划、塑,顷刻之间,一件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便脱手而出。他们或夸张或生动或搞笑,虽然粗犷朴实,却处处透着亲切雅拙的美感。

  包头市二十八中学、包头市实验小学、包头市铁路实验小学、包头市公园路小学、包头市金龙王庙小学、包头市牛桥街小学、内蒙古新华学院……杨文海的足迹遍及各大中小学校。他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捏面人”——诸葛亮、曹操、刘备与张飞、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与沙僧、草原英雄小姐妹……

  教材中的人物,在杨文海的面塑课上活了起来。每学年240节课,平均面授学生300人。爱上杨老师面塑课的不仅有娃娃们,还有娃娃的家长们,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捏面人,还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艺委会副主席、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要红霞认为,非遗面塑让孩子们在欣赏、学习、玩乐的同时,还增进了对非遗传承保护项目和非遗传承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不再感到神秘和陌生,进而对非遗传承项目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孩子们热爱、学习祖国传统文化技艺的美好愿望,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播撒希望,也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真正走入学校,走入生活。

  河套草编——

  翩跹于指尖的精灵

  2021年1月,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的“河套芨芨草编织进校园——草编小动物”项目与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每周2节课,由草编老师葛玉英进行河套芨芨草文化讲解和教授草编小动物活动。

  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六年级一班的王振聪和石君慧是河套芨芨草编织忠实的小粉丝。王振聪高兴地说,学习草编,提高了他的专注力,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时,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同时也体会到了草编的乐趣。石君慧说:“学习草编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也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成立于2007年,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河套草编技艺的传承。2020年,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民生银行的资助下,建立了116平方米的芨芨草文化展馆,取名为“河套乡草 非遗文旅创意空间”,每周末都邀请学生和家长来展馆进行芨芨草文化的体验学习,让学生从芨芨草产品的原料、工艺特点等方面了解河套芨芨草编织文化,学习芨芨草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领悟到人的生命力顽强,所以更要有芨芨草般乐观豁达的态度,在遇到失败与挫折时,绝不轻言放弃。

  火不思——

  草原深处最美的传奇

  它是草原深处最美的传奇,陪伴着每一个牧人的悲喜。它是尊贵的朋友无法被忘记,优美的旋律世代传四方……这首歌描述的就是有“蒙古族第一弹拨乐器”之称的火不思。2007年,火不思被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主要是推广火不思的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提高中小学生对火不思的认识,增强保护传承意识,培养音乐骨干和青少年音乐人才。”从2006年开始,火不思乐器进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中小学音乐课堂。在蒙古族中学、职业中学、蒙古族小学音乐课程中,每周3节的火不思音乐课,就是由师承高·青格勒图的乌日娜为孩子们授课。

  乌日娜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不思代表性传承人,她于2005年参加由教育部、文化部等六部委联合主办的“全国人才推选大赛”,获得火不思演奏金奖。 

  火不思的文化艺术价值不仅表现在其独特的音响和音乐性上,更是它在蒙古族乐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丰富的演奏方法及艺术表现力,因而火不思是继马头琴之后的又一古老的乐器。

  近年来,镶黄旗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制定了详细的火不思保护传承计划和实施方案,开展了火不思进校园传承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各类传承教育及演出表演活动,来传承和推广火不思。此外,他们还编辑出版了火不思教程及音乐光盘,拍摄了火不思音乐专题片,创演了蒙古族宫廷歌舞乐《金帐宴歌》《阿斯尔》及“火不思舞”,开展了火不思对外演出交流活动。同时举办了“首届中国阿斯尔音乐节”“阿斯尔神韵”音乐晚会、“阿斯尔杯”民歌大赛,开展了火不思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申报工作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工作。在新建的阿斯尔音乐生态风情园内,塑造了火不思、马头琴等民间乐器,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方式,不断宣传推广火不思。

  四胡——

  科尔沁草原上的天籁琴音

  6月1日,正值通辽市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中心校第十七届“校园艺术节”暨第26届“田径运动会”开幕,蒙古四胡特长班的孩子们在辅导教师、蒙古四胡校园传承人刘哈斯图雅的引奏下,共同拉响《民歌联奏》,场面震撼,激动人心。

  孩子们的课堂,位于校园深处的一处平房内。走进教室,只见墙壁上挂满了蒙古四胡,有高音四胡、中音四胡等共计60把蒙古四胡,加上24套蒙古四胡表演服装,教室里的蒙古四胡教学、表演器材齐全,学生学习演奏氛围非常浓厚。

  据了解,蒙古四胡于2006年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四胡,蒙古语为胡古尔,是指在蒙古族地区流行的四胡,有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之分。蒙古四胡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深受各民族群众喜爱。

  为切实保护并推动内蒙古非遗传承事业的蓬勃发展,2014年,腰林毛都镇中心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自治区“十三五”规划课题《蒙古四胡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研究》“非遗进校园”实施学校。

  2020年11月16日,腰林毛都镇中心校为期4年的自治区“十三五”规划课题《蒙古四胡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研究》顺利结题,开创了蒙古四胡进校园培养特长生的先例,为“非遗进校园”项目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板。

  沙嘎——

  童年的快乐游戏

  2021年5月,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旗沙嘎那达慕,有1000多人参加。参加沙嘎游戏比赛的小学生木其尔说,每次参加沙嘎比赛,都能认识好多新的同学,小伙伴儿越来越多,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阿拉善右旗各中小学和幼儿园自2005年开始就把沙嘎游戏纳入了学生兴趣活动内容,每年不定期进学校举办全旗或全盟中小学生沙嘎游戏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都要安排沙嘎游戏比赛。小学还将沙嘎游戏融入到体育课堂中。

  小学生巴图说,在学校学习沙嘎游戏,通过老师一招一式的讲解,更深刻地了解了沙嘎文化,还学会了很多沙嘎游戏的新玩法。

  如今,沙嘎游戏不仅是“非遗进校园”活动项目,而且已经成为阿拉善右旗大型群众活动之一,成为阿拉善右旗“一旗一品”文化品牌,尤其对青少年的品德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也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沙嘎游戏活动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效扩展了非遗传承的广度,提升了非遗的知名度。

  沙嘎俗称“羊拐”“嘎拉哈儿”,有近200种玩法。

  2008年,阿拉善右旗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沙嘎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阿拉善沙嘎游戏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朝格宝音、额日登格日勒夫妇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阿拉善沙嘎游戏传承人名单。

  蒙古文书法——

  让孩子们感受独特魅力

  一排排整齐的桌椅上,铺着宣纸,一幅幅精致的蒙古文书法作品,衬托出蒙古文书法特色班独特的教学氛围。当记者走进兴安盟乌兰浩特蒙古族初级中学,看到那么多孩子在潜心专研蒙古文书法,便对蒙古族初级中学蒙古文书法的教学历程产生了好奇。

  蒙古文书法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20年,乌兰浩特蒙古族初级中学书法教师萨日娜被确定为蒙古文书法项目兴安盟盟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非遗项目,蒙古文书法进校园使一大批孩子在学习蒙古文书法中受益。

  据了解,蒙古文书法与汉文书法类似,也讲究逆笔、拖笔、效笔、卧笔等运笔技巧,在墨法上有饱笔、渴笔、涩笔之分。

  2012年,乌兰浩特蒙古族初级中学开设了蒙古文书法课程,萨日娜自荐任教。

  2017年3月,乌兰浩特蒙古族初级中学成立了“达尔罕艺术工作坊”书法教室,先后培养出以安美洁、娜仁其木格、陈婉秀、陈红云等为代表的300余名蒙古文书法研习生。

  学校主持完成了兴安盟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生学蒙古文书法能力的研究》,为蒙古文书法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特别是蒙古文书法在兴安盟地区宣传推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彰显了写字教学强大的育人功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要闻·广告
   第05版:校园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出彩
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传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