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活”起来 旅游“火”起来

黄河谣文化园。
鄂尔多斯婚礼。
情景表演剧《永远的牧歌》演出现场。
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的蒙古包。
第九届国际驼球邀请赛现场。
四胡拉起来。
皮雕画。
  黄河谣文化园——

  美轮美奂承古传今

  从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镇穿过,静静的黄河边上,是黄河景观大道,大道旁,一架高大的水车在和煦的微风中转个不停。干打垒、原木桩、石围墙,一根根老屋椽檩、一件件曾经忙碌而今归于静谧的老物件诉说着黄河两岸人民千百年来的炽热生活,讲述着古老黄河匠人的历史与传奇。这里便是包头市黄河谣文化园,园区内最为人称道的,则是黄河谣工匠博物馆。

  2017年,黄河谣文化园开园运营,至今已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00万人次,而黄河谣工匠博物馆的游客总量也已超过15万人次,成为自治区颇具影响力的民办博物馆群落。黄河谣工匠博物馆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文旅综合体、带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的引领示范效应,先后获得了包头市非遗活态传承基地、3A级景区、包头市小记者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包头市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诸多资质和荣誉。

  传承与守护非遗项目,始终是黄河谣文化园的工作重点。在黄河谣工匠博物馆显要位置,黄河谣文化园现任年轻的掌门人李沙精心打造了专门的非遗展示区域,向游客们展示面塑、剪纸、纸簸箩等多个非遗项目。通过实物展示、展板制作、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向游客们大力宣传推广我区的非遗作品和非遗项目传承人。

  同时,为了推动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河文化园创造了展、售结合的新路子。从2018年起,黄河谣文化园免费为面塑、糖画、手工糖等非遗项目提供场地和配套服务。在黄河谣文化园庞大客流量的带动下,各非遗项目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关非遗项目传承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鄂尔多斯婚礼——

  带你感受别样韵味

  草原最美的季节,一场盛大的鄂尔多斯婚礼正在苏泊罕大草原上举行,伴着悠扬的马头琴声,新郎翻身上马。充当司仪的祝颂人端起一碗鲜奶,高声吟诵《弓箭赞》《骏马赞》,念了3遍后,娶亲队伍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来自福建的游客赵先生说:“蒙古族婚礼仪式,不仅让我们亲眼目睹了这种婚礼习俗的特别之处,更体验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印象深刻、不虚此行。”

  苏泊罕草原旅游景区负责人杨茹介绍说,苏泊罕大草原,是鄂尔多斯保留最为完整的原生态游牧草原,选择这片草原作为举行鄂尔多斯婚礼旅游项目,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游牧文化。近年来,景区设置了鄂尔多斯婚礼实景演出,进一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互动。

  2006年5月20日,鄂尔多斯婚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推进,通过将非遗项目带进景区、活态展示,释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也为游客增添了更多精彩体验。

  除了成吉思汗祭典和鄂尔多斯婚礼之外,伊金霍洛旗还将蒙古象棋、鄂尔多斯马文化、马具制作技艺、蒙古大茶、蒙古空壳饼传统制作技艺、鄂尔多斯奶酒酿造技艺、鄂尔多斯秀斯(全羊宴)、伊金霍洛章萨(馓子)制作技艺、酸奶制作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展示融入到参观游览项目中,推出了成吉思汗旅游区、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非遗嘎查等一系列文化展示体验类景点。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以参观非遗项目、参与非遗体验为主要目的,将非遗与旅游景区、非遗与研学进行融合,全旗4A级以上景区目前均有非遗项目常驻展示,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根与脉》——

  追寻传统文化的根与脉

  观看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演剧目《根与脉》,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整场演出把呼伦贝尔非遗的多个项目融入现代艺术载体,在沉浸式的“声色映画”中,以多门类展现形式,为观众呈现出呼伦贝尔非遗五彩斑斓的地域特色,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历久弥新的传承发展,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受。

  大型情景歌舞展演剧目《根与脉》是呼伦贝尔打造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旨在以文化促旅游全面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

  《根与脉》展演剧目包含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项,自治区级116项,市级项目23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自治区级155人,市级465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

  上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及传承人构成了《根与脉》展演剧目的基本元素。此外,《根与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还包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和呼麦等的传唱。

  《根与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是展示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研究等方面的丰硕成果、打造非遗文化名片的精品力作。《根与脉》包含了12个节目,以呼伦贝尔游牧文化、狩猎文化为背景,以世代生活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的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俄罗斯、朝鲜等民族为依托,将呼伦贝尔草原、森林上流传了千百年的音乐、舞蹈、曲艺、民族服饰、手工技艺、体育竞技、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一台,在展演中精彩呈现。

  依据展演顺序,《根与脉》整台演出分为《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兴安恋·嫩水情》《缤纷家园》三大篇章,通过生产生活方式、音乐、舞蹈、服饰等多种原生态场景表现形式,全方位呈现了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

  手工技艺——

  文化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走进乌兰察布市查干敖包度假营,一顶顶造型别致、做工精良的蒙古包散落在草原各处。游客们在欣赏草原美景、赞叹蒙古包像草原上盛开的白莲花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这些蒙古包都是工匠们用传统手工技艺一针一线制作而成。

  除了蒙古包,在查干敖包度假营还有马头琴、小马鞍和各种各样的皮雕等非遗产品,不少游客在非遗产品前观赏、选购或动手体验非遗产品的制作。

  内蒙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非遗资源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艺术、体育杂技等多个门类,“非遗+旅游”日渐成为我区各地文旅发展的新方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

  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查干敖包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依托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从事蒙古包、蒙古族家具、马头琴等民族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年生产规模蒙古包100顶,马头琴2000把,纯实木蒙古族特色家具1000套及其他传统民间手工艺品5000件。

  该公司于2019年进军民宿业,以非遗项目为基础,开创非遗传承传播新做法,扩大了非遗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查干敖包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立足蒙古族家具制作技艺、蒙古包制作技艺和马头琴制作技艺,聚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打造了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并与旅游项目深度融合,推动旅游发展。

  同时,该公司与白音察干镇哈牧嘎査通过村“两委”成员领办集体经济方式,积极选用贫困户在公司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贫困户总数的70%,每人年均增收6500元。

  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查干敖包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迅速发展,2018年—2020年间,为哈牧嘎查集体创收27万元,并结合当地贫困户外出就业难的现状,为贫困户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使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赚钱,实现了传承文化与脱贫致富双结合。2020年,该公司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非遗研究课题实践基地。

  驼球——

  一样的比赛  不一样的精彩

  看,宽阔的驼球赛场上,英姿飒爽的驼球手们脚蹬长靴,手持球杆,将驼球一次次轻巧地击射到远处。再看那载着驼球手的骆驼们,个个威武高大,它们前驱后驰,与驼球手们完美配合,完成一个个漂亮的进球……

  如果你观看过蒙古族驼球比赛,一定会被这紧张而又刺激的场面深深吸引。

  蒙古族驼球比赛是一项与众不同的体育竞技项目,由运动员和骆驼相互配合完成。除了运动员,驼球比赛中另一位“重量级”选手就是骆驼。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是独具特色的“红驼之乡”,时至今日,这里仍然较为完整地保留着骆驼畜种和其文化元素。蒙古族驼球比赛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很受当地人的喜欢,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蒙古族驼球比赛由马球比赛演变而来,开始只是民间游戏,没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只要场地稍加平整即可开展,简单易行,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独特的竞赛规则。比赛中球员可采用多种技术击球,还可利用乘驼进行掩护并合理冲撞。

  多年来,乌拉特后旗积极扶持骆驼文化及蒙古族驼球项目的传承与发展。2017年至今,已经连续组织举办了丝绸之路·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和十届国际驼球邀请赛。2015年和2019年,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代表队先后参加了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荣获了表演赛金奖。

  非遗进景区——

  民歌唱起来  四胡拉起来

  近几年,霍林郭勒市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把传承优秀非遗项目与提升旅游景区品质结合起来,利用传统节假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中国旅游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年均演出20场次,参演的非遗传承人累计155人次。非遗进景区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新的更大的内生动力。

  科尔沁民歌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蒙古四胡音乐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蒙古四胡音乐一般用于说唱形式的伴奏乐器,也可合奏和独奏,蒙古四胡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

  霍林郭勒市文化馆馆长郭洪涛说,为了丰富景区文化内涵,让游客感受特色文化魅力,2017年伊始,文化馆就开始组织举行非遗进景区活动,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把传承优秀非遗项目与提升旅游景区品质结合起来,通过丰富景区非遗宣传载体,提升非遗项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具体实践中,霍林郭勒市在敖包相会可汗山景区、观音山景区设置非遗项目展示舞台,将非遗项目纳入景区整体宣传板块。同时通过现场表演,让游客欣赏到古朴浓郁的特色文化表演,增加难忘的非遗旅游体验和记忆。

  皮雕画——

  牛皮做纸  妙笔生画

  奔腾的骏马、洁白的羊群、绽放的花朵、灵动的梅花鹿……走进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一场非遗项目的展览让游客们大开眼界。一件件精细制作而成的作品让游客们目不暇接,用牛皮做纸的皮雕画更是让人们爱不释手。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不断探寻摸索“非遗保护+文旅融合”的有效工作方法,进一步实现内蒙古地区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推动了我区非遗项目实现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

  包头市东河区皮雕画非遗项目传承人张卫祥,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老师影响,毕业后一直致力于把皮雕与古代山水画结合,使皮雕画展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许多皮雕作品屡屡获奖。

  张卫祥注重推广皮雕艺术文化,以推广传统皮雕艺术为目的,努力打造具有显著地方特色和社会效应的传统文化项目与文创产品。

  近年来,张卫祥带着皮雕画走进我区各大景区,栩栩如生的皮雕画在包头市东河区乔家金街、赛罕塔拉公园、黄河谣文化园、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等景区陆续展出,同时,与云南省各旅游区皮雕馆及旅游点合作,为其创作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皮雕画作品。由此,我区的皮雕工艺品从区内走向了区外并走到了世界各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要闻·广告
   第05版:校园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出彩
非遗“活”起来 旅游“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