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生活为底色的真情书写

——高云峰故乡散文读后
  ◎刘绪才

  高云峰的散文是以生活的原色为底色的创作,是典型的有时代痕迹的非虚构写作。他的散文取材自己的故乡及生活,围绕着亲情、乡情以及丰富的社会记忆进行创作,主题集中,但题材又丰富多样,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了自己的生活观察和生命体验。

  关于故乡的写作是很难在深度上出现大的突破的。但是,故乡的独异性和体验的个人化特点又往往赋予这种题材的创作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正是这个原因,鲁迅笔下的绍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汪曾祺笔下的高邮、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等都具备了审美意义上的文学经典性。在高云峰的笔下,我们可以记住陕北榆林神木一个叫高念文的村镇。这里有大的陡坡,有走上半天才能到达的集市,有野外的坟地,有窑洞,有在地上嘶叫的野麻雀,有黑豆秸,有大黑羊,有诱人的汽油味儿,更有身体佝偻的奶奶、为苦难而生的母亲,当然还有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一个敏感但又自尊的孩童。正是以这个少年、这个儿童为中心,一个地域特征明显的“故乡”空间才成为了其散文的重要叙事对象,这个少年、这个儿童的行旅以及成长体验成为了叙事的中心。这个空间内的故事、风物以及作者刻意遮掩的情感和有意袒露的情怀,消除了这个陕北地域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高云峰笔下“故乡”的文学性逐渐显现出来。

  但是,上述这些关于故乡的地方性知识的描写仅仅是对地方物质的有意识的呈现,而在这些表现的后面,读者应该读出一个远离故乡的“我”的怀乡情怀。作者采用这种典型的回溯式童年叙事视角,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远距离、有年代感但又不昏黄的“原乡”想象。作者对“原乡”的想象是立足于自己的童年切身体验的。在他的记忆中,上个世纪60年代家乡父老乡亲的群像:“晚春时节,天气温暖,天空湛蓝,明晃晃的阳光下,人们一个个脸上热气腾腾,按季节本该换下棉衣了,可是很多人还是穿着棉袄,热得不行,就敞开怀。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穿夹袄,就是把棉袄里的棉花挖掉了,衣服颜色是一色的黑。来来往往的人一个个精瘦精瘦,脸色黢黑,黑是集市的底色。”(《少年不识愁滋味》)关于亲人的回忆,如奶奶:“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就是一个柱着拐杖,摇摇晃晃独往独来的小脚老婆婆。一个人站在硷畔上,佝偻着身子,撑着枣树枝做成的拐杖,望着村口,久久伫立,若寒风中的一颗苦杏树,孤零零地枯瘦。”(《奶奶》)如母亲,“母亲一年四季除了下地干农活做饭洗锅,手里总有针线活,不是织毛袜就是纳鞋底。冬天的晚上,煤油灯下,一夜一夜地熬。积劳成疾,母亲患上严重的支气管炎,咳嗽一声接着一声,煤油灯下熬夜做鞋缝衣却不能停息,常常是鸡叫了,才和衣而卧。”(《为苦难而生的母亲》)通过这种切身的体验叙事,作者再次回到了故乡,让回忆发声,将情感深埋其中,真正激活了“故乡”的文学性。

  解剖其散文的叙事结构,可以发现,“故乡”在他的笔下被悄然置换成了散文文本中存在的“原乡”这一情感意象。“原乡”相较之于“故乡”是被剔除了异空间“侨寓”意识的一个概念,“故乡”带有较为丰富的异地性想象,而“原乡”则强调在地性和时代感,这个概念排斥虚拟和想象,体现了强烈的写实味道。正是这种强烈的写实性与自叙传的创作,以最原始的生存欲望为基础,消弭了作者创作时的“望乡”姿态,让读者真正融入了带有年代感的故事氛围。

  在高云峰的散文中,对话性是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带有极强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在他的笔下有两个层面的体现,一是与历史中自然风物、故事及人物的对话,一是与自我的对话。这种潜意识中的对话意识给他的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风景,既激活了历史,完成了审视历史的文本意义,强化了历史感,又通过自我的对话及反省,深化了文章的意义空间,突出了散文的哲理性。

  与历史中自然风物、故事及人物的对话,延展并丰富了他的散文的文本厚度。高云峰的散文,除了对故乡的倚重,还善于筛选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激活那些被皇天后土湮没的小人物、烟火气、流年的光影、掩映在土房子中的琐碎的人情世故等,既唤醒了自己的记忆,又完成了与亲人、乡土风物、时代印记的对话。但是,他并不是简单的将“故乡”前置,而是在表现故乡的文字中,将故乡置于历史、时代的氛围中,将个人的观察、体验作为文本推进的内驱力。他写花石崖,“陕北的村镇大多在山沟里,花石崖更典型,四面是高高的黄土山,一条小河由北向南,东面的山起得稍缓一些,山洼上背北面南座落了100多户人家。西面的山起得急,在山根修了供销社、粮站、邮电所等人民公社的机关”。在平缓的叙述背后,作者让故乡、让亲情蒙上了历史的沧桑感,写人物突出打上历史印记的故事情节,写故乡时又较为轻松地跳出小我的记忆,让时代出镜。

  在他的散文中运用最多的是对谈和自我的戏谑。在《有多少人与我一样,命运与房子紧密相连》中,作者写到了房子对于爱情、婚姻的重要性,“如果你不准备将来结婚,那么你现在得有房子,这个逻辑很严密,无隙可乘。能不能和自己爱的人成一个家,得有一个房子,房子是家的前提,房子是安顿爱的地方,这没错。”

  王安忆曾这样评价汪曾祺的散文叙事:“总是最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轻轻松松带了读者走一条最最平坦顺利简直的道路,将人一径引入,人们立定了才发现:原来是这里。”高云峰的文字也通过类似于此的一种叙事,面对故乡、故人,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内心,形成了有特色的个人叙述模式。在他平凡的叙事中,有心的读者是能够读出一个人的旧时光和有故事的曾经的。而再细读,或许还能读出一份面对过往的坦然与从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高云峰故乡散文读后
~~~——观大型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有感
《心灵的牧场》——~~~◎张俊平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观察·赤峰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观察·兴安
以生活为底色的真情书写
烽火岁月中的家国情怀
在多彩的天空放飞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