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浅思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按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内蒙古文艺界,特别是文艺评论家的强烈共鸣。

  日前,内蒙古文联组织召开内蒙古文艺界学习贯彻《意见》座谈会,内蒙古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主要代表、内蒙古作家、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及新文艺群体代表参加会议。

  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历来被视为文艺工作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铸造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实践中,需要精品力作的创造,同样需要精准及时的文艺评论。座谈会上,内蒙古文联号召我区文艺界:要以高度的自觉意识、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坚定的现实担当,积极响应,主动作为,推动内蒙古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意见》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夯实文艺评论理论基础。

  座谈会上,与会者畅谈了学习《意见》的心得体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就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推进内蒙古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进行了交流。从今日起,本版开设《推动新时代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栏目,陆续刊发此次座谈会上参会者精彩的评论发言,今日刊发首篇评论——《关于“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浅思》,让我们共同品味。

  ◎宋生贵

  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意见》,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与合规律性,其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我们要认真学习与领会,更要按照《意见》精神积极开展工作。

  《意见》发布之初,我便从网上下载打印置于案头,学习后很兴奋,深受鼓舞。学习《意见》给我的突出感受是引起共感、共鸣、共识的方面多,其指出的每一点,都值得认真思考、深入体会,每一点都有话可说,更重要的是,每一点都应该得到很好落实。

  借此次座谈机会,我想对《意见》中指出的“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谈一点初浅体会。《意见》中有关的原文是:“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就我个人有限的学习视野所知,将文艺评论与文艺理论并列,明确提出“体系”化建设——“三个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意见》的创见,而且涉及到真正提升文艺评论层次,并能得以持续性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我本人涉足文艺评论40余年,一方面觉得关于重视文艺评论的声音时常在耳边响起,但另一方面则会遇到某些关于文艺评论的学术性的认识评价不对称的问题。这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文艺评论自身的原因。就文艺评论自身而言,其学术性无疑是个关键点。因此,学术性的建设与提升是当代文艺评论不容回避的问题。(我认为文艺评论应该是学术的,至少说须有学术的特性。)《意见》不仅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而且将文艺评论置于“学科”“学术”与“话语”三位一体的“体系”化建设中对待。应该说,这是合乎规律的,而且是富有远见卓识的。说其“富有远见卓识”,在我看来,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大目标所必需的,是属于基础性、系统性及持续发展方面的认识定位与建设举措。

  “建设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是重要的和必要的,同时是可行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认识与判断。这个判断来自于如下几点初浅的思考:其一,《意见》高屋建瓴地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多出文质兼美”、适合于“中国人的审美”的文艺评论。这是合乎“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的需要的,也是实现文艺评论有效性所必需的。因为文艺评论同样要尊重受众的审美趣味与特点,同样要尊重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与大众的审美接受习惯。

  其二,独特而丰富的中华美学理论与美学精神,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及“话语体系”提供理论资源及人文学科谱系方面的重要支持。《意见》“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传统美学在中华文化的学科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形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包括文艺评论在内的文学艺术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是大可为的。中华美学中独具特点的美学范畴与审美形态,如意境、气韵、神思等,以及美善统一、文质兼备的评判标准,便是历代文艺评论的重要学理资源。如今,这一宝贵资源必然对“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及“话语体系”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有助于新时代文艺评论品位的整体提升。

  其三,与中华美学精神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中的诗论、文论、乐论、画论及戏曲理论、小说评点等,对“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具有独特的意义。当下的文艺评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语言表述缺乏趣味性,感染力较弱,可读性较差。这也是其不能达到理想的有效性的原因之一。这既与评论者的修养、才情有关,同时也是一种“话语”习惯,甚至关乎文风。中国古代的诗论、文论、乐论、画论等,从话语特点而言,其本身即是生动的、有趣的,甚至是有诗情画意的,其话语特点与评论对象相谐成趣,使人爱谈,且易记。如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评梅尧臣诗曰:“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文字简洁洗炼,且准确而富有意味。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便可以在继承创新诗论、文论、乐论、画论、曲论等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优秀遗产中得到启示,并汲取养分。文艺评论亦如文学艺术作品一样,只有是可读的(包括趣味在内),才可能是有效的。

  其四,从中国现代大评论家的成就中得到启迪与信心。中国现代文艺评论史上的大家很多,在此,我只以李健吾(笔名刘西渭)为例。我很推崇李健吾,对他进行过研究,曾撰写《文艺评论家的姿态、心态及语态》一文,发表于《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6期。李健吾文艺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咀华集》。该书中的文章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蜚中国文坛的作家巴金、沈从文、曹禺、卞之琳、萧乾、何其芳、李广田等当时新发表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论,通过对李健吾先生这位大评论家的研究,我总结了三点:自觉的姿态、真诚的心态、鲜活生趣的语态。所谓“自觉的姿态”,是指就文艺评论家而言,对文艺评论本身的自觉,必然会提升其开展合规律文艺评论的自信;所谓“真诚的心态”,是李健吾的《咀华集》洋溢着文艺评论家的真诚和勇气,这是当下文艺评论尤其值得提倡的;所谓“融情见理、鲜活生趣的语态”,是从李健吾“含英咀华”式的文章中,使我们认识到,只有与评论对象平等同行,诚恳地走进作品,直到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才可能写出既深中肯綮又富有生趣活力的批评文字。

  我这里列举李健吾先生一例,其实可以泛而言之,如果文艺评论者真能有此“三态”(自觉的姿态、真诚的心态、鲜活生趣的语态),那么,其评论文章起码是可读的。归到我们讨论的“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一话题上看,也是一致的。因为就我个人的理解,我们所构建的“评论话语”及“话语体系”,肯定不是模式化或套路式的,而应该是有生趣与创新性的,而且只有每一个文艺评论家在不脱离中国人文谱系底蕴与积极弘扬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以对作品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自觉与真诚,开展不失个性的评论,并能形成与之相适成趣的话语表达,那么,“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理想效果便会随之而成现实。当然,这后面自然包含有另一个相关的话题,那就是要有一批批有境界、高水平的评论家为之努力,为之奉献。《意见》讲:“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这是需要有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家的!

  “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是一个新话题,同时也是重要的、有趣的话题,需要我们在评论实践中深入思考、切实落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诗集《我命中的枣红马》
~~~
~~~——读散文集《夜晚灼烫》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首府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让诗像马儿一样,直立在高原的阳光下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浅思
记事簿里的梦幻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