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内蒙古档案馆的资料,真实记录了1960年三千孤儿北上的历史。在“1960年移入儿童设备购置费明细表”中列入的品名里,有小木床、小毯子、小桌子、澡盆、枕头、毛巾……这一件件小巧的育婴工具的背后,是一群细心的妈妈在为即将领养孩子的精心筹备。
在这幅感人的画卷中,最鲜活的面容就是“人民楷模”都贵玛。
1942年,都贵玛出生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一个普通牧民的家庭。1960年,当“国家的孩子”来到杜尔伯特草原的时候,只有19岁的都贵玛还没有结婚,更没有照顾过孩子,但被选为保育员的她毅然承担起照顾孤儿的任务,做起了28个孩子的“草原妈妈”。
有牛粪烧着的蒙古包才不会冷,有爱支撑的日子才不会苦。在蒙古包里,都贵玛把孩子们的床摆成圆形,自己睡在中间,这样晚上不论哪个孩子哭醒,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照料。每到晚上,一个孩子哭,其他孩子跟着闹的场景让年轻的都贵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1961年春夏之际,当地没有子女的牧民家庭开始陆续收养孤儿。每个家庭来领养时,都贵玛都要逐个介绍孤儿的身体情况、个性习惯,交代抚养方法、注意事项。28个孩子中,只有1岁多的呼和是年龄最小、身体最弱的一个,也是都贵玛照顾时间最长的孩子。在都贵玛的精心照顾下,呼和快3岁时,已经长得高高壮壮,领养他的家庭也确定了下来。都贵玛反复叮嘱领养的父母:“这孩子肠胃不太好,喂牛奶的时候要兑三分之二的水,要不就消化不了。这孩子特别爱吃肉,可是不能给他吃太多……”话没说完,她哽咽着快步冲出门,跑到保育院后边的山坡上放声大哭。直到现在,都贵玛还称呼他为“我的呼和”。
因为都贵玛的精心呵护,28个孩子在艰难的岁月里全部都活了下来,真正做到“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并陆续被领养。
都贵玛圆满完成了党交给她的任务,与她的28个孩子分别后,继续回到草原放牧。眼见着草原上缺少妇产医生,1974年,已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她,主动参加旗医院组织的培训,跟随妇产科医生学习产科医学知识。
1975年的一天,乌兰希热嘎查牧民敖敦格日勒难产,但最近的医院也在100多公里外,情急之下,家人求助刚从旗医院培训回来的都贵玛。正在放牧的她,扔下羊鞭,跨上马背,及时赶到产妇家,用自己掌握的现代医学技术救下母女俩,那是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
都贵玛没有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她把牧业劳动之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产科医学技术上,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区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10多年间挽救了30多位年轻母亲的性命,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生命。
都贵玛不是专职医生,当年与她一起参加产科培训的人,只有她坚持了下来,她的第一身份还是牧民。草原繁忙的时候,放牧和接产往往不能兼顾,但是只要有病人家属来叫,都贵玛总是第一时间赶过去,尽职尽责地履行产科大夫的职责。她总说,既然党和政府让我学习掌握了这门技术,那么照顾病人就是我的责任。
都贵玛有个药箱,是当时培训她的医生送给她的。这个见证了30多个孩子诞生的药箱,在2016年被她送给了四子王旗蒙中医院的玛希毕力格医生。回忆起额吉赠送药箱的那一幕,玛希毕力格说:“当时药箱上铺着蓝色哈达,哈达上放着一盒火柴。额吉说,这是我的老师送给我的,现在我送给你,这不仅仅是我们牧区医生的薪火相传,更是责任的传递。”
都贵玛常说,孩子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希望。多年来,她还资助了很多贫困学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她主动联系嘎查党支部,交纳了3000元的“特殊党费”。她还是当地边防派出所的“编外”教导员,每年都为边防官兵讲授政治教育课……
都贵玛的奉献精神,赢得无数赞誉。1979年、1983年她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2003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06年获得“中国十大杰出母亲”、2007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019年获得中宣部表彰的“最美奋斗者”。
2019年9月29日,对于都贵玛来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天。她来到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授予的“人民楷模”国家荣誉勋章。都贵玛激动地说:“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最高荣誉。我将加倍珍惜这一荣誉,继续为家乡、为人民作出更多贡献!”
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草原姑娘到“十杰母亲”、最美奋斗者,从脑木更牧民到“人民楷模”,说起草原母亲都贵玛,人们无不被她的无私大爱所感动。
2021年6月2日,都贵玛被授予“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她依然穿着那件蓝色的蒙古袍,郑重地接过这项荣誉。
如今,都贵玛抚养长大的28个“国家的孩子”像胡杨一样,已深深扎根在了这片哺育滋养他们的土地上,有的成为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为了人民教师,也有的人握着马鞭,在马背上度过一生……他们用实际行动,让民族团结精神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