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五巡回指导组积极推动高校“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走心、提质增效。截至目前,被巡回指导的10所高校共建档立账实事217件,并进行了公示、承诺、晾晒,“我为群众办实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结合人才优势,优先解决“急”事
为积极帮助驻地单位解决志愿者缺乏的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成立全区高校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并与土右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合作,深入社区解决居民“急事”40余个;与土右旗农牧业局共同深入土右旗周边8个农村开展技术服务,服务人数近500人次。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农村牧区农畜产品销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优势,组建了一支专业电商服务团队,帮助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牧民直播带货销售农畜产品,解决燃眉之急。
结合专业优势,重点解决“难”事
看病难、医保异地报销难,这些难题经常困扰老百姓。秉承“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这一理念,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聚焦群众在疾病预防、看病就医等方面的困难事、烦心事,成立客服中心,一站式解决就诊群众的诉求;开通异地医保费用直接报销服务,为异地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同时还深入落实分级诊疗和对口帮扶项目,充分利用远程医疗平台,对对口帮扶的基层医院进行远程诊断、会诊、查房、监护、教学等工作。
乡村产业发展也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内蒙古农业大学以服务自治区乡村振兴与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学校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的使命担当,全面推进为企业、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已完成10个校地企共建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40个校企地共建特色产业基地和21个校企乡共建科技服务点的整体布局。学校还与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签订协议,组建了10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深入乡村及时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服务。
结合学科优势,聚力解决“愁盼”事
如何使自己种的地、养的畜低成本、高产出,是农牧民最愁的事。为着力解决我国畜牧业优质牛羊种源受制于国际种业巨头的“卡脖子”问题,内蒙古大学立项建设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同时建立新型肉牛良种繁育联合体,建成肉牛种畜繁育中心和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应用克隆技术、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带动自治区草原生态畜牧产业升级。成立内蒙古草地健康中心,完成9亿亩天然草原2万多份土壤采集与测试和7个盟市6100余只肉羊矿质营养健康体检,为全区24个重点畜牧旗出具“草原矿质营养体检报告与提升建议”。
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如何把实事办好?第十五巡回指导组组长冯万玉认为,高校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关键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突破:一是用户维度,即明确“群众”到底是谁。二是内容维度,即明确到底为群众办什么“实事”。三是技术维度,即用什么样的“方法”为群众办实事。
那么,高校要如何持续把“实事”办实、办好?第十五巡回指导组副组长梁荣说,一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做好“产、学、研、用”一体化这个发动机,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高校解决技术难题、为群众办实事、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需要写好“协同创新”这篇大文章,让高校各种资源“动”起来,主动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农村社区,为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人才、技术和内容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