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称谓语:文化的渗透与选择

——《汉语称谓研究》评析
  ◎李作南

  称谓方式和称谓语是人际交往文化的主要内容。从表层来看,称谓语的使用是一种交际行为,或者说是一种交际技法,而从深层来看,它实际上是文化的渗透,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称谓语作为“语言徽章”,标识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标识着人们的身份地位,反映着民族文化的特性。我国关于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关注较多的是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对通称语的系统研究和称谓原则研究相对较弱。

  2020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称谓研究》一书,是内蒙古大学李树新教授在称谓研究领域持续思考、长期积累的成果,具有视野宽、系统性强、用例丰富、文化阐释深刻等特点。

  《汉语称谓研究》系统地建构了一个纵贯古今的汉语称谓系统,开拓了汉语称谓研究的新领域,扩大了称谓研究的视野,丰富了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内容。汉语称谓语按其适用范围可大体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大类。亲属称谓语的概念比较固定,其系统相对封闭,虽经历时间的演变,但格局大体未变,而社交称谓语却因社会关系的消亡或新生以及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随之变化,呈现着比较复杂的局面。社交称谓语按性质又可将其分为姓名称谓、排行称谓、职衔称谓、通用称谓等等,按称谓方式还有敬谦称谓。汉语称谓语从类型和数量来说相当繁多,李树新的《汉语称谓研究》较之其他称谓研究专著,涉及范围广,将以上称谓类型都纳入了他的关注和研究范围,为我们呈现了汉语称谓语的基本面貌。

  称谓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发展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汉语称谓语所涉及的文化层面相当复杂。《汉语称谓研究》在对各类称谓语的称谓系统和称谓语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对各种类型的称谓语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表义特点、产生缘由进行了挖掘和分析,这种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索与研究无疑对汉语称谓的文化渊源及文化流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语言的本质功能在于交际。称谓语是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谓语的选用在言语交际中有多种选择,称谓语与使用和运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社会结构方式、民族文化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汉语称谓研究》在称谓语的使用问题研究上多有新见。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大发展,社会文化的演进也从未停止,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互联网文化、娱乐产业的快速发育,涌现出诸多新的语言现象,包括新的称谓语汇,这势必对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接收、心理互动、人际关系、权力距离的界定,乃至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汉语称谓研究》提供了一种整理上述新兴语言要素的一般工具,有助于语言学者在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持续汲取并整理新的语言材料,使之系统化、规范化,从与语言学紧密关联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帮助人们主动调整好自己与置身其中并与其相互作用的社会网络的关系。

  《汉语称谓研究》指出,汉语有丰富多彩的称谓方式。汉语相对健全完整的称谓体系和数量可观的称谓语为称谓语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语言使用者使用称谓语提供了有力保证。但真正支配和左右称谓语使用的是称谓原则。作者在书中提出汉语称谓语当今的主要原则是平等原则、敬谦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这些原则是人们选择称谓语的主要依据。作者特别强调,从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来看,言语交际中选择称谓语确实是一个难题,称谓语选择的困境与尴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尽管汉语称谓词数量不菲,平时我们却常常遇到称呼的尴尬事,特别是在公共社交场合,面对各种复杂身份、职务、职衔、头衔等,到底该如何称呼就成了问题。许多学者把这种“困境”和“尴尬”归咎于汉语称谓系统,认为这是汉语称谓的“缺环”现象,是一种机构性缺损。作者从理论上论证了称谓的困境不等于称谓的缺环,即称谓的缺环并非称谓困境的归因。应该说,这一观点不仅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且比较新颖,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汉语称谓研究》提出了加强称谓交际文化研究和称谓文化建设,引导和规范称谓言语行为的观点。作者认为,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加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逐步削弱和摆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这样,和谐的语言生活就会建立起来,称谓的困境可能就不再是一种困境。应该说,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重读《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
~~~——《汉语称谓研究》评析
~~~——《山丹之恋》读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锡林郭勒
   第08版:文件·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一支歌 一部剧 一本书 一首诗
称谓语:文化的渗透与选择
虚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