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林格尔: 31座古城址见证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

  □本报记者  高瑞锋  

  《和林格尔县历代古城志》是呼和浩特市作家刘妙撰写的一本关于和林格尔县境内所分布的历代城邑遗址的书籍。书中对和林格尔31座古代城址作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它们的年代背景做了交代,让读者从中看到了各民族融合的侧影,也看到了呼和浩特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书中对和林格尔31座古代城址不同建置功能、名称做了介绍,并按年代排序一一进行了解读。

  首先介绍的是位于在盛乐古城遗址内的春秋石卢城,因宝贝河流经石咀子,南北两岸河道窄如咽喉,古人因地形地貌,名曰石卢。

  西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称猃狁,也统称戎狄。狄国是重耳母亲的故国。公元前655年,重耳因为父亲晋献公的追杀,逃亡狄国。1986年,石卢城出土“耳铸公剑”,考证是重耳祭祀祖宗瘗埋的一把剑。重耳在狄娶酋长的女儿,所以重耳与盛乐有缘,成为春秋时期一段民族和合的佳话。

  古城遗址南区西,有战国古城遗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大略,诞生了草原丝路。所修通往代地的道路,可以顺畅地到达云中盛乐,往北可至贝加尔湖,与匈奴贸易往来。中原与北方胡人和西北民族地区通商,穿越林胡、楼烦之地,而成乐城是交往的中心之一。

  西汉时,成乐城是与匈奴交往的主要通道。公元前33年,胡汉和亲,又是昭君出塞线路的重要节点。

  魏晋时期,拓跋部改称盛乐,成为首领拓跋力微和后来代国的都城。拓跋力微以来,有6位代王以盛乐为都。公元386年,拓跋珪创建北魏,使盛乐成为帝王之都。

  新店子镇有榆林城村古城遗址,是西汉武城县治和东汉武成县治遗址。南匈奴郎氏骨都侯驻牧武城,因汉匈关系和好,而将原来抗击匈奴的“武城”改为“武成”。一字之差,彰显古人智慧,证明古人非常重视民族关系。

  武成是小板申东汉护乌桓校尉墓葬之地。护乌桓校尉是管理北方少数民族乌桓族的官员,著名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即指这座墓葬的壁画。壁画中有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交通互市的生动画面。

  在和林格尔县西北今巧什营镇,有拓跋部都城云中宫遗址。地方志记载为北魏金陵之地。北魏金陵葬有拓跋珪等6位皇帝,11位皇后,22位陪葬王公,是庞大的帝王陵墓。

  北魏盛乐也是敕勒斛律部驻牧的地域。斛律金的曾祖父倍侯利,于北魏天兴年间归附北魏,拓跋珪赐孟都公的爵位,相当于封地盛乐。太平真君四年,北魏置朔州,治在盛乐。于是,敕勒斛律部,称为朔州敕勒部。斛律金祖辈相继为酋长。斛律金于北魏太和年间出生,长大后亦为部落酋长。斛律金将前辈的敕勒语《敕勒歌》,创作成鲜卑语《敕勒歌》。

  隋朝初年,隋文帝为了安置突厥部落,为突厥可汗在今县域境内筑紫河镇、大利城、金河城三座城。当时,突厥可汗驻牧大利,统领归附的突厥部落。大利地域又置定襄郡,使民族驻地与行政建制同时在一个地域并存。

  唐朝为管理突厥民族置单于大都护府。中晚唐从乾元元年开始,为唐方镇振武。回纥商人,物资以驼装运,去往振武的大道上,驼队首尾相连。唐朝末年,这座城池又称振武,唐赐沙陀族部落酋长朱邪赤心姓名李国昌,任命节度使。

  五代十国时期,马背民族沙陀以振武为后方,部落壮大,创建后唐。振武走出了沙陀部的六位帝王,成为后唐的帝王之乡。

  辽、金、元是分别由北方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族建立的三个朝代。在辽、金时,县域境内分别有振武城,金代的云川城,元代的录事司,辽代振武置振武军。公元1005年,振武军并置権场,是北方最大的商贸流通市场之一。

  明朝在和林格尔县域境内设置玉林、云川二卫。玉林卫遗址在今新店子镇榆林城村。云川卫遗址在今大红城乡大红城村。当时,蒙古俺答汗与中原地区和平互市,促进发展了漠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建设。隆庆五年,俺答汗被明朝封为顺义王。

  在清朝康熙年间置驿站20家,蒙古语即和林格尔,乾隆元年设厅治。驿站20家和厅治的设置,和林格尔隶属归绥道,开化于乾隆年间,城镇名称为和邑。

  看完全书,仿若看到如今只剩残垣断壁的众多古城在古代是如何的辉煌,它们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见证,永远不可磨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和林格尔: 31座古城址见证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
国粹太极拳:刚柔相济传承中华文化
身心和谐 才能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