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政协委员、蒙草集团董事长王召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10年。从小在内蒙古牧区长大的他,这10年来,一直在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特色草种业发展鼓与呼,并带领他的团队扎根科研与实践一线,啃下了许多生态修复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
“脚上有泥土,心中才有绿。”这是王召明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多年的履职经历,他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深入一线,“要像小草一样,深扎根,只有身处其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21年,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索特色种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王召明和他的团队骨干在广西、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区积极进行履职调研。“一个地方长什么植物不是由人决定的,是由这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决定的。从城市到郊外,从郊外到野外,客观地讲,不是我们想种什么就能种什么,而是土地需要什么,我们才种什么。所以,种业的保护、科研、应用要形成一个综合的、多学科融通的收集、保存、研究、培育、扩繁、应用推广一体化模式,要把有用的种子种在有需求的田间地头”。王召明在谈起种业发展的重要性时说。
多年来,王召明带领下的蒙草集团收集、储存特色乡土种质资源近2000种、4.8万份,标本12万份,土壤样本140万份;在内蒙古、西藏、陕西、青海等地,建有18个种业研究院,依托坚实的科研技术支撑,用乡土植物草种修复当地生态环境,开创了生态修复乡土化、资源化和数据化的新模式。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这几天王召明正在忙着完善他的提案,他建议构建“国家数字种业体系”,用数字技术把全国各地有特色的种质资源都收集、鉴定、评价、保护、应用起来,形成国家特色种业发展体系;完善“特色种业育繁推模式”,加强草种业、地方特色种源的鉴定、分级分类保护、精准改良。他还建议启动国家良种工程,例如草种生产示范区,扶持牧草良种、生态用种,探索适合国情地情的草地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