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个年头!直到2022年3月2日获得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荣誉,卢仁峰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焊钳,甚至在他遭遇人生致命打击——左手因工伤致残后,他也没有放下。
卢仁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接技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焊工。16岁,他作为下乡知青回城后,就进入内蒙古一机集团学习焊接。
从拿起焊钳的第一天起,卢仁峰就给自己树立了“当工人就当最优秀的工人,干电焊就要干成最有水平的专家”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拼命地学习。师傅干活时,他紧紧盯着、不离左右,在旁边默默地记下操作要领;师傅休息时,他就抓住机会主动上手操作,在练习试板上反复实践;师傅下班了,他仍然拿着焊钳一遍遍地练习,回想着师傅操作的每一个要领。
1986年,卢仁峰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4级伤残。就在他要选择放弃时,想到了当初立下献身国防的誓言,决心不忘初心、信守诺言。
重回工作岗位,由于左手不太灵活,别人一次能完成的活儿,他要两三次甚至数次才能完成。为了追上大家的进度,他常常一连几个月吃住在车间,一蹲就是数小时。虽然手残疾了,但他没有放弃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掌握了单手进行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
经过5年的时间,卢仁峰再次成为厂里的焊接技术领军人物。用一只手执着坚守在平凡焊接岗位上的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十大“最美职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质量奖”、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自强模范”和“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众多荣誉。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我要继续把自己的焊接技术锻造到极致,始终做一个优秀的工人。”卢仁峰说。
“我认识卢仁峰有20多年了。你们看他获得了很多荣誉很光鲜,但我看到的是他日复一日的磨练和背后的艰辛。”卢仁峰的老同事孟荣建动情地说。
“好的技术是啥?就是关键时刻能挽救一个厂。”说起20年前的一次经历,孟荣建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孟荣建所在的车间正在完成一批紧急订单,但车间泵站的泵体裂了,如果卸下来修的话得耽误两个月的生产,这是一个分厂甚至是整个一机集团都承担不起的损失。
“在这紧急时刻,所有人都想到了卢仁峰。他当时就已经是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师傅了。经过仔细研判,他在工友的协助下一点一点扣开焊,只用了一周时间就修好了设备,及时恢复了生产,当时就为厂子创造了50多万元的价值。”孟荣建说。
车间主任贾峰则回忆起了2009年与卢仁峰并肩作战的一次难忘的攻关。
2009年,作为国庆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战车首次批量生产。一边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一边是高水平、严要求的质量标准,一个全新的考验又一次摆在了卢仁峰的面前。
“特别是在焊接蜗壳部位过程中,焊接变形和焊缝成型难以控制。”贾峰说,从焊丝的型号到电流大小的选择,卢仁峰和工友们对每个细节反复推敲、认真研究,从工艺方案的确定到每个操作步骤反复试验。在车体狭小的空间里,他认真研究查找问题,找寻解决的办法,经过132次失败和第133次的从头再来,最终利用焊接变形的特性,采用“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把产品的合格率由60%提升到96%,保证了阅兵装备如期交付。
熔化极氩弧焊、富氩混合气体保护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卢仁峰边干边学边钻研,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成长为拥有焊接绝技的“大国工匠”。他参与制造的装备5次圆满完成共和国阅兵任务。《金属材料与焊接材料的选用匹配法》《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代表了他在焊接技术上的成就。他的绝活绝技还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和“2007年劳动榜样”栏目。
大巧破难。正是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卢仁峰。
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首批命名的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卢仁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内蒙古一机集团三分公司。卢仁峰主动与集团公司签下“高师带高徒”协议,把很大的心血花费在了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11年间,他带出了50多名徒弟,个个都成了技术骨干。他带出的徒弟有 “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文山,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获得者付阿什楞、王志勇等等,他以一己之力发出工匠集聚的“磁场效应”。
为了不让徒弟重走自己因理论知识匮乏而走的弯路,他归纳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总结提炼出“三顶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带水带压焊法”等一批操作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成为所有青年焊工公认的良师益友。
王文山是卢仁峰最早的一批徒弟。循着师傅的足迹,2012年“王文山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包头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成为自治区高等院校中首个被批准设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人间最美的传承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卢仁峰的带领下,后辈们先后完成了《解决某车辆焊接变形和焊缝成型》《某轻型战术车焊接技术攻关》《某新型民品科研项目焊接攻关》等23项技术难题的攻关,其中《解决某车辆焊接变形和焊缝成型》项目,创造经济价值500万元以上。
家风传承、献身国防,他的兄弟、爱人和女儿有9名家人干起了电焊工作,他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焊工之家”。焊花继续为大国重器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