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馆之宝(十三)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每件宝贝都是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其背后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应本着对国家、民族、后代负责的态度,担起文化传承的重担,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编者

  【乾隆转旋瓶  面面皆风景】

  □周小丽

  藏品:乾隆行围图转旋瓶。

  年代:清代。

  质地:瓷、象牙。

  规格:高60.5厘米,腹深52厘米,口径20厘米。

  特点:转旋瓶由盖、外瓶、内胆、夹层和底盘等装配而成。盖为覆钵形,饰如意云头纹;钮圆形,施珊瑚红彩。颈上部饰变形蕉叶纹,下部饰如意云头纹。通体外施霁蓝釉、金彩,如意云头与莲瓣纹内均施仿青铜釉,腹部四面开光镂空饰山水图案。内瓶主题纹饰为乾隆行围图的盛大场面,其人物、景致皆按透视比例绘制而成。观者透过外瓶的镂空窗望去,可见近处匍匐的臣下,乾隆策马而来,仪仗、侍卫相拥,远处山峦隐约。由于前景、中景、背景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尺幅千里,更增添了画面深邃旷阔的意境。

  外瓶上绘的是乾隆持缰策马,身后跟着旗手与猎犬。如果旋转内胆,大队人马如同动画一般穿行在山间,乾隆狩猎的场景便栩栩如生展现在面前。最令人惊叹的是,转旋瓶夹层上的12个牙雕人物可以活动,如果拨弄他们,他们会在摆锤的作用下叩头、作揖,形象逼真。瓶底施湖绿釉,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渊源:转旋瓶是乾隆官窑的特有瓶式,根据陶车旋转原理而制,外瓶套内瓶,内瓶与底座有轴碗相连。外瓶多装饰镂雕花纹,内瓶转动时,透过外瓶镂空可看到内瓶的通景纹饰。作为清代宫廷中的御用赏玩器,转旋瓶盛行于乾隆时期,有掐丝珐琅和瓷制,因其工艺极其复杂,故传世品极少。转旋瓶的结构有转心瓶、转颈瓶、转心(颈)瓶和外转瓶四种。无论是哪一种,它们的精彩在于“转”。这一转,让静止的物体变成了灵动的瓷器。在清朝,制作转旋瓶要先把外瓶最底下制成鸡心状的钮,里面的瓶是槽,绝对契合才能放在一起,还要考虑到瓶子的干燥率和制成后的收缩率,一个成功的转旋瓶是失败百次千次才能完美问世。

  点评:这款转旋瓶用了13年的时间才制作出来,它表现的不仅是乾隆时期极高的造型工艺和熟练的烧制水平,更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艺术风格与思想。乾隆官窑生产了二三十对转旋瓶,但这种结构的仅此一件。

  藏所:南京博物院。

  【木板漆画  精美绝伦】

  □马小江

  藏品:北魏木板漆画。

  年代:北魏。

  质地:木板。

  规格: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

  特点:这幅木板漆画实际就是屏风,双面以朱漆为底,黑漆勾线,白、青绿、橙红等色渲染,题记处线条以黑漆勾勒,再以密陀僧(核桃油与氧化铅及矿彩调和)填彩。画面线条匀称,设色艳丽,宛如春蚕吐丝。画面上的文字遒劲秀丽,书法接近楷书,是隶书向楷书过度的珍贵资料。

  渊源:北魏木板漆画1965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司马金龙原为晋皇族后裔,在北魏袭爵作官,备受宠信,死后赠大将军、冀州刺史、谥康王。北魏太和八年(484)冬,司马金龙走完了他功名显赫的一生,随葬品精美绝伦,器物风格南北交融,除出土大批陶俑、石雕柱础、石棺床及生活器具外,尤以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画著名,被视作珍贵的古代绘画实物。

  在古代,木质结构的房子如果中间不打隔断,就放置一扇屏风。这扇屏风两面都有画,各分为上下4层,每层描绘一个故事。第一层讲述了舜帝的非凡品德: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部落首领,母亲很早就去世了,舜的父亲娶了后母又生了弟弟,他们都视舜为眼中钉,舜却胸怀坦荡,依然孝顺父母、疼爱弟弟。第二层讲述了周文王的祖母、母亲和妻子是母仪天下的典范。第三层讲的是鲁师春姜知书达理的故事。第四层讲述班婕妤是汉成帝的爱妃,汉成帝出行时要班婕妤同乘龙辇,班婕妤说:“凡圣贤之君,时时伴随的应是朝廷大臣,而不是嫔妃,商纣王宠爱苏妲己,最后落得亡国毁身的下场,如果我和你同车出进,不就和他们没什么两样了吗?”

  屏风背面则讲述了4个以自古代孝子、贤士及道德行为警示的故事:《门客李善养孤儿》《孝子李充休妻》《孝子茅容素食待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扇屏风处处都是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让当时的人牢记过往历史,在社会中倡导忠孝,让北魏的女子们学中原女子的贤惠。

  点评:北魏木板漆画的出土对研究北魏前期的绘画风格,乃至整个魏晋时期中国绘画成就的探讨都有独到的价值。木板漆画是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说明当时的北魏已经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此画是两种文化交融最直接的印证。

  藏所:山西博物院。

  【青铜神树  通天达地】

  □雷焕

  藏品:青铜神树。

  年代:夏代晚期至商周。

  质地:青铜。

  规格:高3.96米。

  特点:四川广汉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文中这棵青铜神树便出土于三星堆遗址,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也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青铜神树。

  渊源:青铜神树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时期,1986年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共8棵,刚出土时残破不堪。经过我国考古专家10多年的精心修复,将最完整的一棵复原成现在的样子,高3.95米,如果加上顶部缺失的部分,整棵完整的青铜树高度不低于5米,专家将其命名为一号神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物件。另外一棵只有下半部分树身,被命名为二号神树。一号神树有3层枝叶,每层有3根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三根上翘树枝的花果上都立着一只鸟,共9只。神树的下部悬着一条龙,头朝下,尾在上,天骄不群。

  关于青铜神树的内涵,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有的意见认为,这棵青铜神树的造型内涵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青铜树是古蜀人沟通人神、上天下地的天梯……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青铜神树并非建木,从其构型分析,更多的与《山海经》描述的“若木”相似。有的意见认为,青铜神树具有“社”的功能,与载籍所记“桑林”一致,应为“社树”。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青铜神树为古蜀人的宇宙树,反映了古蜀人的世界观。更有一种意见说,青铜神树起源于古人对日晕现象的认识,代表东西两极的扶桑与若木。虽然大家对青铜神树的内涵众说纷纭,但将它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

  点评:《山海经》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幸存下来的讲述神话故事的上古奇书。《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意思是鸟是背负太阳的鸟,神话传说里叫金乌,青铜神树是他们栖息的地方,它们轮流值日,不值日的时候就在这棵神树上休息。青铜神树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的实物标本。由于年代久远,其艺术和考古价值难以估量。

  藏所:三星堆博物馆。

  【商鞅方升  公平公正 】

  □朱卫东

  藏品:商鞅方升。

  年代:战国。

  质地:青铜。

  规格:通长 18.7厘米,内口长 12.5厘米,宽 7厘米,高 2.3厘米,容积 202.15立方厘米,重0.69千克。

  特点:方升呈标准长方形,周边及四角平正垂直,尾端装有长方形的手柄,历经2000余年风雨侵袭,红绿锈斑深厚。

  渊源:古时候的计量标准非常多,战国时期因为度量的不统一经常发生争斗,对农业、商业、军工等都非常不利。商鞅方升公布之后,有了统一的计算数据,给了当时的社会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一升是多少,同时也能根据方升的容积来反推数字标准。有了这样一个实体参照物,农民丈量土地不再是以前的以步为单位,商业也有了具体的评判标尺,加快了商业运转速度,减少了因为不同度量标准产生的争执。因为有了度量标准,也就有了公平、公正。

  商鞅方升出土于晚清时期,器壁3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右壁刻“临”字 。重泉即今陕西省蒲城县,方升的初置地。这些铭文充分显示此物为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担任秦国大良造(秦早期最高爵位)时,所监制的标准量器。

  方升的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从铭文我们可以得知,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基本沿用了商鞅时所定的容量单位、单位量值及标准器形,商鞅方升见证了这百年的延续与传承。

  商鞅方升是国宝级文物,也是中国度量衡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器物。铭文中的“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等字样表明在公元前300多年“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已被运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2013年,商鞅方升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

  点评:做工精巧,衡量准确,代表了战国时期中国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作为国家监制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上虽无这一时期青铜器物上常见的精美纹饰,但上面镌刻的铭文笔势雄健,颇具古意,充分见证了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度量衡等重大历史事件。

  藏所:上海博物馆。

  【蹀马祝寿  翩翩起舞】

  □李喜庆

  藏品: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年代:唐代。

  质地:白银。

  规格: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腹长径11.1厘米,短径9厘米。

  特点: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手法在壶腹两面各模出两匹相互对应的舞马形象,通过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舞马作翘首摆尾、衔杯跪拜状,应是当时舞马祝寿情景的真实再现。

  渊源:陕西历史博物馆有18件国宝级文物,唯有2件从不出境展示,舞马衔环纹银壶便是其一。该壶是极为罕见的以舞马为题材的唐代盛酒器,它的出土佐证了文字史料中记载的唐代舞马祝寿的盛景,同时也是唐代中原汉族与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证。舞马也称蹀马,是盛行于唐玄宗时代的一种宫廷娱乐。开元十七年,唐玄宗接受宰相等人的建议,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确定为国家法定日“千秋节”,这一天,全国上下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共同庆贺。众多娱乐中,舞马祝寿表演最为精彩。舞马是经过专门训练后表演舞蹈的马。唐玄宗时期,皇宫中驯养了好几百匹舞马,千秋节这一天,在《倾杯乐》中上百匹舞马披金戴银,跃然起舞,奋首鼓尾,舞姿翩翩。高潮时,舞马则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汉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各种惊险奇妙的舞姿,周围有乐工伴奏。曲终时,舞马口衔酒杯,跪拜在地,向皇帝祝寿。宰相张说在《舞马词》中这样具体描绘舞马祝寿的神姿: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这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身呈扁圆形,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的皮囊壶所制。壶上方一侧开有竖筒状的小口,口上有一个鎏金覆莲瓣形壶盖帽。帽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麦穗式银链与提梁的后部相连,防止壶盖脱落。壶肩部焊接着有3朵花瓣的弓箭形提梁。银壶腹部两侧以模压手法各锤出一幅凸起的骏马图像。骏马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绷直,后肢弯曲下蹲,口叼酒杯。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标示了该壶的重量。

  点评:舞马形象栩栩如生,是唐代锤揲、錾刻、鎏金工艺的代表作,显示出唐代高超的金银器制作水平。同时也印证了史书上记载的唐玄宗驯养舞马祝寿的故事,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历史。此壶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藏所:陕西历史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生态环保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7版:阿拉善高新区
   第08版:文艺评论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兴安
   第12版:收藏
镇馆之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