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点子”结出“金果子”

  □本报记者  薛来

  “如今,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但我每天还是琢磨着如何让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让粮食卖出更高的价钱。”对于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向阳峪镇兴发村驻村5年的宋建柱来说,兴发村的点点滴滴变化都印在他的心头。

  2017年夏天,阿荣旗委组织部人才与教育中心主任宋建柱来到兴发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之后,宋建柱发现,每到收获季农户们总是担惊受怕。原来,秋季水稻大面积成熟后,由于种植户的小型农机具抢收不及时,水稻会因风雪造成倒伏而减产甚至绝收。为解决种植户收割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他想到一个好点子:把分散的个体种植户与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行业合力,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生产需要,让村民省心、省力又省钱。于是,他鼓励水稻种植大户牵头,带动全村农户入股,成立水稻农机合作社,合作社的收益全部分红给脱贫户。

  当项目报告出来后,大家都傻眼了。建立合作社的资金需要125万元,上哪儿去弄这么一大笔钱呢!实在没有办法,宋建柱只能带着项目报告到相关部门申请项目经费。在跑项目的过程中,他的腰间盘突出和痛风的老毛病犯了,身边的人都劝他休养一下再工作,可他想到这么好的项目万一“流产”,那前期所有工作就会功亏一篑。于是,他随身携带止痛片,累了就在车里躺一躺、展展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项目终于落户兴发村。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宋建柱和村干部先外出观摩学习,又在新发乡进行考察,走遍了阿荣旗那吉镇18家农机经销商,通过公开招投标,先后采购了7台水稻收割机、30台水稻插秧机,兴发村水稻种植业终于实现了规模经营,水稻产量也得到极大提升。水稻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让村民直接受益40多万元。如今,合作社的创收达到30余万元,脱贫户分红20余万元。

  为降低村民卖粮成本,宋建柱和村“两委”班子在村里建了一台磅秤,村民再也不用出村卖粮。同时,还引进引水护堤工程项目,满足所有稻田灌溉需求。今年,他和村“两委”班子动员村民流转近3万亩土地,引导种植大户种植黄豆。流转了土地的村民可以外出打工,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宽了。村民们都说:“宋书记的‘好点子’结出了‘金果子’。”

  “驻村5年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心齐、泰山移。”宋建柱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当年的脱贫攻坚精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添一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呼伦贝尔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乡村振兴
〖看台〗
鄂尔多斯千名农技人员地头“把脉开方”
智慧农机显身手
“好点子”结出“金果子”
科技发力,把好“盘中餐”安全关
〖速读〗
美丽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