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士中的文人,文人中的战士

——漫谈辛劳和他的《捧血者》
  ◎娜弥雅

  辛劳(1911—1945),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诗人,一名勇敢无畏的革命战士,将他的热血捧在手里,把它献给了人类正义的解放事业和自己钟爱的诗歌创作。《捧血者——诗人辛劳》一书即是他事业和创作的见证。

  辛劳原名陈晶秋,呼伦贝尔市扎兰屯人,是最早加入左联的内蒙古籍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内蒙古籍作家之一,也是内蒙古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作家之一。《捧血者——诗人辛劳》一书编选了辛劳的作品,以及王元化、聂绀弩、吴强等名家对辛劳的回忆性文字。

  对一个真正的研究者来讲,发现新史料的意义非同一般。它一方面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叙述,更重要的是,我们既有的观点和认识因新史料的发现而得到更正。今天我们要评析辛劳及其作品就有这样的意义和价值。第一,内蒙古的红色文学资源,尤其是现代部分的史料非常稀缺,所找到的资料也难成体系,而辛劳及其作品给内蒙古红色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一页;第二,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史。过去我们总是两级分化,或强调纯文学的价值,或强调革命文学的性质,而很少综合考虑新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通过评析辛劳的作品,正好匡正我们的偏离,丰富我们的感知。

  过去,辛劳和他的作品没有进入文学史视野,也没有经过经典化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是不幸的,但并没有“永沉于文学的忘川之中”,终于浮出水面,重现在我们面前,所以他也是幸运的。历史不会忘记一个忠诚于文学事业、忠诚于人类解放事业的诗人和战士。

  战士中的文人

  辛劳的身份非常明确,他首先是一名战士,一个旅行者。但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里充满了诗歌,充满了罗曼谛克的风格,“一身都是诗”。所以,他虽然是一名战士,但他的气质首先属于诗人。

  一.疯狂的阅读者

  辛劳研究著作不多,现能看到的只有几篇,其中包括对他的回忆文章。从这些文章我们能读到辛劳本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以外,也能了解到他本人的创作追求和阅读习惯。在细读这些文章时,最令人感叹的,是他当时的阅读量及文学爱好。在那个环境和条件下,他还有兴趣阅读《红楼梦》,不能不说他就是一个地道的文人。而且还有兴趣追寻外国诗歌,尝试着写长诗和西方形式的诗歌。他周围的人都取笑他和批评他,但他并没有被言论击倒,执意留下了许多别说是当时的文坛,即使现在看来也能见其独创性的诗歌和散文。就拿《捧血者》来说,里面每章题目下都引用了外国著名诗人的一行或几行诗,表明他的这首诗并不是简单的白话诗,而是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是尝试着用崭新的形式写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长篇诗歌。从辛劳本人的作品以及他人的叙述中读到诸多外国作家的名字,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普希金、涅克拉索夫、高尔基等作家的名字,还有萨迪、夏蜡等我们并不熟悉的作家。而且辛劳并不避讳把那些作家的名字呈现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坚持自我的文艺批评家

  通常,革命文学作品很容易被给与一些套话式的结论,即,集体写作或者模式化创作等。但事实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据王元化的《忆辛劳》一文讲述,辛劳就文艺问题跟他“发生过相当激烈的争论”,还说“当时他对文艺的理解要比我们深刻得多”。

  目前能看到的辛劳文艺评论只有《因为我需要控诉》《谈诗的出路》《自由论坛与诗人们商量》《播音剧的发生》等几篇。其中《谈诗的出路》《自由论坛与诗人们商量》两篇,可以看作辛劳诗歌观点的集中展示。这些短文中,辛劳以评论家的口吻批评当时诗歌的颓废和缺乏活力的情况,同时也积极引导,也与一些贬低当时诗歌成绩、抹黑诗歌前途的人士争论,为诗歌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进行辩护。

  三.诗歌艺术的追求者

  在讨论革命诗歌时,人们常用的思维方式就是更多地关注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而很少谈论形式和艺术性问题。因为通常看来,革命文学总是追求实用性目标和时效性反映,很难顾及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或深思熟虑。但从辛劳的诗歌,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他对诗歌艺术的刻意追求以及对形式和表达上的创新性。正如赵文菊的评论中所说的“他把诗本身虔诚地看成生命”。对一个诗人来说,这个评价非常高。因为是不是把诗歌本身看成生命,可以说是诗人分类的一种标准。诗歌的艺术性,除了激情和才华,还会受到诗人文化素养和理性力量的影响。在我看来,辛劳诗歌的独特性,更多靠的是这种刻意追求和努力造就的力量。他跟他同时代人一样,喜欢新诗,用白话文创造,但很注重意象、象征等艺术手法,使平淡的抒情诗富有内涵和新意。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中辛劳有意识地借鉴外国的诗歌形式,写出了内容和形式都很新颖的作品。据《沉默者和他的血》一文,1941年6月10日,辛劳的《新十四行诗》发表在《江淮日报·新诗歌》专页上。现搜集出版的集子里虽没有看到这种形式的诗歌,但他对诗歌艺术的追寻,已变成佳话流传到现在。辛劳的诗歌,以长诗被人称道,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捧血者》,堪称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长诗。这首诗的抒情基调和叙事风格各占一半,情和事互成张力,读起来别有风味。

  辛劳的艺术追求还体现在其他文体的写作上,比如散文、小说等。他的散文,严格意义上应该是散文诗,散中见情,以情带叙,意象和情感交错,读来非常优美。

  文人中的战士

  一.英雄主义

  每种文化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和阐释或许有所不同,但其中含有牺牲精神不存疑惑。辛劳的作品充满了这种牺牲精神,而他的牺牲精神主要来自于他对祖国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当时苦难重重的现实境况。他痛恨饥饿和压迫,对日本侵略者蹂躏家园的行为更是悲愤交加。他的大部分诗歌和散文都充溢这种奋力抵抗、誓死爱国的强烈情感和激情。他的《捧血者》是最典型的英雄主义赞歌。在这首长诗中,诗人放弃了诗人身份,而充当一名战士,表达了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为国家捐身的责任意识和战死沙场的荣誉意识。

  二.诗性正义

  诗性正义这个词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玛莎·努斯鲍姆的同名书里提出的一个术语。原书中这个词的含义比较广泛,作者希望在经济功利主义泛滥的年代,通过创造一个与文学和情感有关系的名词来捍卫正义,或以中立者的立场来解决社会矛盾。但这个词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从侧面证明了文学和艺术的正义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我读辛劳的诗歌和其他文体的作品,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一种火热的,不可阻挡的,自然发生的情感,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在诗的字里行间流淌。我为什么说这种情感是自然发生的?因为他从不做作,从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他在《因为我需要控诉》这篇文章里说,是自己的题材逼迫着他《非喷出不可》,说明他的诗歌不是在他人的指使下诞生,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还有,控诉这个词也非常有力,是他诗歌中的一个关键词,因为他一生坎坷,被饥饿、病魔和误解、嘲笑等折磨着,内心很痛苦,尤其是日本的侵略活动使他的灵魂受到极大的侮辱,因此他用文字、用诗歌和散文、小说等不同形式,表达出自己愤懑情绪和强烈的反抗意识。他的诗歌控诉了许多不正义的力量,并号召人们站起来,给那些邪恶的力量以打击,解放自己,解放全中国。因此,辛劳的诗歌不仅在他生活的年代,在当今年代也有积极意义。

  三.集体意识

  《捧血者——诗人辛劳》里收入的许多评论、回忆性的文章和辛劳自己的作品中都能感觉到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这包括他的长相、性格、言行和创作等许多方面。因此,他在生前并不快乐,也很孤独。但是辛劳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对未来充满幻想的诗人和战士,在感情世界里认同很多事情,拥有许多身份。

  辛劳爱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幻想着早日回到养育他的家乡,生儿育女,安居乐业,过平凡而安稳的日子。作为一名战士,他深爱着自己的队伍,多次描绘过他们的军队生活,对战友和他们英勇无畏的行为表示自己最为热烈的赞同和敬佩之情,他更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而自豪。正因为如此,他去世后多年的今天,他的朋友和熟人以及他的读者以一种敬仰的心情阅读他的文字,靠近他的灵魂,对这位精神的流浪者和纯粹的诗人表达他们无限的感激和赞叹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曹满
~~~——漫谈辛劳和他的《捧血者》
~~~——王争平40年影像艺术展观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北国风光
   第08版:兴安
   第09版:要闻·广告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这本书,带你读懂元诗
战士中的文人,文人中的战士
“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