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纱是秦汉时期做夏服和衬衣的一种非常流行的衣料,利用非常纤细的纱线织造,轻薄飘逸,古人形容为“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
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素纱襌(dān)衣(襌衣是指不挂衬里的衣服),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这件素纱襌衣的主人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襌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素纱襌衣是上衣下裳连缀的深衣款式,右衽交领、直裾。素纱的方孔纱孔眼均匀,布满整个织物表面,织物密度稀疏,经线密度为每厘米58根,纬线密度为每厘米40根,因此素纱孔眼大,透光面积在75%以上,每平方米织物仅重12克,共用料约2.6平方米,整件素纱襌衣仅重49克。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襌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是14旦。
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某研究所复制素纱襌衣,但成品出来后,重量超过80克。超重的原因在于蚕丝的重量,因为如今的蚕相较于古代要肥大许多,吐出的丝也更粗、更重,自然就增加了所织衣物的重量。为控制蚕的重量,专家们又研制出一种特殊食料,采用“减肥”后的蚕丝复制素纱襌衣,终于织成了一件重49.5克的仿真素纱襌衣,这一过程耗费了13年时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咏诵这诗句,以为诗中那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直至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素纱襌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西汉直裾素纱襌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