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民区

“杏福树下”笑声远

  □本报记者  王雅静  通讯员  李珍

  绿树阴浓夏日长,乡村擂台竞“杏王”。走进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东乌素图村古杏广场,只见杏树如伞,浓荫蔽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香味。杏树下,村民和游客们围坐在一起。随着回民区“绿水青山画卷美 ·乡村采摘杏福来”2022年“杏福树下”采摘节的开幕,一场别开生面的“杏王”评比大赛正在火热上演,开心的笑声传出很远。

  每年一度的“杏王评选大赛”是回民区采摘节的亮点之一。在“杏王”评比现场,杏农们带着自家最美味、最独特的大杏前来参赛。兰州大杏、胭脂红、骆驼黄……20余种不同品种的大杏“齐聚一堂”。“杏王”评比按照单独果品重量进行现场评比,将评出村内“杏王”一名,并颁发了“杏王”奖牌。经过激烈角逐,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来自东乌素图村民王林换凭借自家单个果品重量172克夺得了“杏王”之称。

  据王林换的女儿介绍,父亲种了十几年的杏,自家的杏子之所以能获得冠军,是因为他管理得当,如今,自家杏子因为果大形圆、色泽艳丽、皮薄肉厚、口感好,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年刚一成熟,就有游客上门来采摘,不出村就能把杏子销售出去。

  “我们通过‘杏王’评比大赛,提振果农种植信心,甄选优质品种,进而大力推广新品种,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农民增收增产增效益奠定基础。”东乌素图村第一书记张月朋说。

  回民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土壤条件和宜人的气候,十分适合红杏的自然生长。每年六七月间,回民区的田间地头便弥漫杏香。近年来,回民区坚持“产业振兴,绿色发展”总思路,立足大杏品种资源和区位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培育优质特色品种,推动特色林果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壮大“乌素图大杏”品牌效应,以杏为媒,以农带旅,做活杏文章。同时,回民区以杏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生活,引导、鼓舞各族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目前,回民区攸攸板镇乌素图村形成了以8.3公里村路为主动脉,沿线50余家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为末梢神经的乡村旅游带,培育种植20余种大杏品种,打造完成千亩杏园综合体项目,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形成了绿色发展、优质高效的乡村发展体系。

  为了加强回民区农产品品牌建设,今年,回民区重点打造了“杏福树下”品牌。品牌以杏为主品类,通过产品延伸和品牌运营,为地方农产品拓宽市场,提升竞争力,除对当地特产杏进行品牌包装之外,还对杏产品进行开发延伸,制作杏干、果脯、果酱、饮料、甜品等;同时,杏福树下还是杏园综合体的代表,可以赏花、品果、寄思,杏福树下可以祈福、寄托、牵手、许愿;杏福树下还有周边如文创产品、购物袋、抱枕、摆件、钥匙扣等;杏福树下还有观景台,可以举办亲子互动、家庭聚会、团队建设、婚礼现场、电影放映等等一系列活动。杏福树下还设计了品牌卡通形象,小星杏,可爱的造型引人入目,可以做成表情包,也可以作为延伸文创,用来加大品牌的推广度。

  一株小杏树,种出幸福来。在成功打造“杏福树下”品牌的同时,回民区还按照“民宿+民俗”的思路,重点扶持东西乌素图村发展集群型专业民宿,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通过建设文化集市、博物馆、民俗餐厅、乡村创客基地等文化民宿的配套产品,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创新打造“一季一景”,构建了一个集旅游休闲、民俗体验、现代农业“三位一体”的乡村生态游产业。一枚枚圆润饱满的果实,打响了回民区金品旅游乡村新名片,鼓起了群众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专题
   第04版:广告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云上103
   第11版:读图
   第12版:收藏
【云集】
多样化产业布局铺就乡村振兴路
【云听】
乌拉盖旅游迎来火热季
“杏福树下”笑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