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组背景下,有效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任何一家企业或一个地方产业集群想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都需要加强与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融通合作,链长制应运而生。链长制从制度上保障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合理互动关系,以做大做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为宗旨,以政企联动、畅通循环发展为目的,成为我国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有力保障。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区域经纬度跨度大、优势链条产业发展集中度不高的实际区情,尤需借助链长制统筹区域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与协同发展。
全面摸底,做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作。实践证明,一个地方“链长”的链条有多长,产业链才能有多长;“链长”配备有多强,产业链就能有多强。近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说,内蒙古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已经或深或浅地嵌入到了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之中,但仍需对这些产业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是否能够支撑我区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摸底。可充分发挥链长工作机制,用好系统工作模式,绘制我区优势产业链全景图,研判我区优势产业在全国产业链全景图中的地位和价值,切中我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痛点、断点和堵点,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整合资源要素,全面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作,这是实现我区产业链升级、提高供应链国内外竞争力的摸底性工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诉求。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非大而全才能实现筑巢引凤的目的,落实“建链”工作,告别大企业崇拜,鼓励小特精企业发展,搭建区域内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走一条产业链深度嵌入、根植性强的建设发展之路,更匹配我区的后发优势区情。依据我区比较优势,聚焦“两个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补链”是关键。我区相关产业链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堵点断点及薄弱环节不可避免,通过链长制工作机制,疏导畅通关键环节,实现全产业链畅通运行,势在必行。对于能源、稀土、农畜等优势特色产业,“强链”是重中之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内蒙古名片和品牌,增强核心企业的根植性和竞争力,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都是“强链”工作的抓手。“延链”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典型问题就是产业链供应链短,以原材料或者初加工为主,高精尖技术和深加工环节难以根植,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外溢,不利于整体经济面的可持续发展。“延链”就是要积极推动我区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内外部和上下游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产业链纵深拓展和升级再造,深度嵌入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为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搭建平台,推动“产学研”落地实施。链长制强调政、企、研结合,不同的优势产业配套不同的链主企业、政府部门和专家团队,是促进企业与专家对接的良机,是专家走进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探索,是企业市场与专家深度融合、共同提升的有效途径。很多地区甚至通过从专家团队聘请科技副总的形式,超常规推进链长制落地实施。我区应依托产业比较优势,利用链长制的链式产业发展逻辑,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让真正有科研成果但不懂推广的专家走出象牙塔,让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得以在本地域发挥作用。通过应用引导、整体带动、揭榜挂帅等新工作机制的再创新,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找出路。
大胆创新,推进资源跨界融合互动。任何改革都需要大胆创新,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避免内部地域空间的边界限制,可谓“带着枷锁跳舞”。立足实际,必须探索创新一切可能推动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地的手段途径,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融合,确保区内资源、产业链条的自由流动。对于链主企业,既不过度保护,也不限制异地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要重视提升链主企业的产业和集群带动作用,同时要主动引入与我区发展相匹配的东部产业转移,增强特色产业的根植性和竞争力,提升其嵌入全国和全球价值链体系的能力,充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同时,要厘清链长制中链长和链长单位的治理边界,提升“放管服”管理措施创新,对产业链合作网络所需的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动态整合。链长要充分发挥区域组织优势,推进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跨界融合互动。要避免链长制各相关成员不作为、责任推诿,可以设置追责制度。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管理机制进行动态评估和动态调整,逐步明确责任清单,真正发挥链长制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