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软的面团经过他的双手变成了振翅欲飞的金丝鸟,憨态可掬的猪八戒,袅袅婷婷的红楼梦中人,具有时代内涵的冰墩墩、雪容融;坚硬的金属丝经过他的双手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物、青翠欲滴的绿植、精致巧妙的黄包车、炫酷夺目的摩托车……出生在一个匠人世家的贾茂田一双巧手掌握着两项绝活儿——土默川面塑和金属丝编。
今年5月,土默川面塑入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名录扩展项目,这让贾茂田和他指尖两项一柔一刚的绝活儿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高手在民间 匠心传非遗
贾茂田的父母是从山西省原平市走西口来到呼和浩特的。他的祖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铁、铜丝编制品手艺人,曾为故宫制作过宫灯。他的父亲传承了祖辈的手艺,北上口外谋求发展,靠制作灯笼、笊篱、蚂蚱笼、鸟笼等实用器具为生。贾茂田的母亲则是原平市麻地沟村的面塑高手,与贾茂田的父亲在县城街头售卖手工制品的过程中相识相爱。
1959年贾茂田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从小就表现出了对面塑和金属丝编两项技艺的兴趣和天赋。“我5岁开始跟着我母亲学习画画,七八岁的时候跟随母亲走街串巷制作面人、面锁、花馍,十四五岁跟随父亲学习金属丝编技艺。”贾茂田回忆道。
耳濡目染下,他很快就将祖辈的技艺学到手。1996年,下岗的贾茂田开始自谋出路求生存,他捡起了这两项传统技艺,将兴趣爱好彻底发展为自己的事业。1997年,他带着两项绝活儿闯荡北京。
贾茂田在北京的十多年里,他的面塑和金属丝编技艺是众多“北漂”手艺人中独树一帜的。
“我白天发面、编制,晚上去天坛、故宫这些地方摆地摊、沿街售卖。”贾茂田告诉记者,他的小摊前,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因此面塑和金属丝编工艺品的销量也特别大,他一晚上能卖一盆面,一盆面能做三四百个面塑。“几秒钟就能做一个金丝飞鸟,我的速度就是那时候锻炼出来的。”贾茂田笑着说道:“捏得最多的是红楼梦人物和西游记人物,一个卖三四十,当时有许多外国友人来购买。”
曾经的下岗工人贾茂田,依靠双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手工艺品微世界,为他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2018年,贾茂田被呼和浩特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呼和浩特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授予“首届呼和浩特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如今的贾茂田,已经在面塑和金属丝编领域默默坚守了40多年,他经常带着自己做好的面塑和金属丝编作品,活跃于大学、中学、小学、社区当中,2008年从北京回到呼和浩特至今,他参加了12届大召文化庙会,在他心里,只有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年轻人近距离了解,甚至亲自上手制作、亲自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让老百姓走近非遗、认识非遗、热爱非遗是我的使命和担当。”贾茂田说。
面中有世界 手里塑乾坤
据史料记载,面塑是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在北方地区,人们常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时日制作面锁、面人、花馍等,用以表达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寓意。
我国的面塑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贾茂田告诉记者,土默川面塑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源于山西,属于黄河流派,他是第四代传承人。土默川面塑艺术风格古朴厚重,又不失精致雅洁,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间地方特色,面塑形象逼真传神,色彩艳丽鲜明,有一种拙稚的美感。
就制作工艺而言,贾茂田介绍,土默川面塑所用材料有低筋粉、糯米粉、甘油、防腐剂、食盐、熟胡油、蜂蜜、广告色等,用到的工具有塑刀、压板、木梳、剪子、木棍、竹签等。制作时首先将面粉和糯米粉按比例混合后进行揉面,把揉好的面团压成饼状,上笼蒸45 分钟左右。放置24小时后,在熟面团里加入适量蜂蜜,再根据需要分成大小不等的面团,在每个面团里加入不同的颜料,反复搓揉使之充分混合。最后根据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需要,将各色面团用手和各种工具,运用搓、团、捏、揉、剪、割、压、盘等各种手法,制作成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作品技法独特、别具神韵,表现的题材也很广泛,有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人物肖像、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直至今日,贾茂田的家中还珍藏着母亲50多年前的面塑作品,一个身穿红色棉袄、笑容满面的妇女塑像。“这个面塑在制作的过程中面团里加了一些棉花用来定型,你看人物脸上的表情、衣服上细微的褶皱,至今还是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贾茂田说。
“老一辈的呼市人都见到过本地艺人做的面人儿,有西游、红楼人物造型,很受欢迎,尤其是小朋友们看到就走不动了,非常有特色。”首府居民郭俊梅是呼和浩特海关退休干部,她非常关注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现在主要任务是在家带孙子,希望他们这一代人也能玩上这类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玩具,可以寓教于乐,既是艺术享受又是文化熏陶。”
金属丝神奇 巧思编百态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蕴涵悠悠古韵的手工编织艺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艺术气息。而金属丝编工艺是近代民间兴起的新兴艺术创作方式,是将更易塑造形状的金属材料运用传统的编织工艺来呈现独特的造型和风韵。
一根细长的金属丝,在贾茂田手中拉、扯、转、拧……不一会儿,一辆微型黄包车工艺品便完成了,从车轮到车把、座椅到脚蹬,处处精致逼真,甚至脚蹬还可以转动。
贾茂田的编织手法,每一环每一圈之间的组成必须做到“井然有序”。“金属丝编是一门镂空艺术,不能粘、不能焊,需要几根丝往下组合,编的过程中就得找结构、找程序。”贾茂田告诉记者,由于依靠纯手工编制,长年累月下来,他的双手已微微有些变形。然而或许是得益于这样的认真与严谨,一根根笨拙的金属丝线,最后总能散发出一缕缕灵动的魅力。
谈到金属丝编所用材料,贾茂田介绍,祖辈、父辈生活的年代物资相对匮乏,只能用铁丝、铜丝编制,近20年来,颜色丰富的氧化铝线、彩色荧光丝等都可以作为金属丝编的材料。“现在颜色丰富了,而且我编的创意也多了,我能编100多种,包括各种交通工具、动物、花花草草等。”贾茂田说。
事实上,凭借深厚的美术功底,只要贾茂田脑海里能想到的物品,他基本上都可以编制出来。“每创作一个新作品我都要在大脑里想无数遍,先把它画下来,再琢磨怎么样能让它站稳,并且有很强的立体感。”贾茂田回忆道,每一个作品都是经历过很多次失败才最终完成的。“《北京黄包车》这个作品的设计研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北漂”期间,善于观察的贾茂田发现了新的商机,黄包车是民国时期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是一种时代记忆,于是他将黄包车打造成了精巧的金属丝编手工艺品。至今,《北京黄包车》依然是贾茂田最畅销的工艺品。
8月22日,记者见到贾茂田的时候,他正在加班加点地赶制黄包车。“北京那边又订了一批货,我一天能做五六个,这批快做完了。”贾茂田说。
除了黄包车,自行车也是贾茂田的得意之作。“中国是自行车王国,21世纪初期,人人都骑自行车,下班路上自行车多得就像洪流一样。”贾茂田做的第一个金属丝编作品就是自行车。而今,弯梁自行车、赛车、双排座自行车……贾茂田制作的金属丝编自行车工艺品多达五六十种。
因为设计独特、制作精巧、外型流光溢彩,不少人将贾茂田的黄包车系列、自行车系列、十二生肖系列金属丝编作品进行了收藏。贾茂田称,下一步想把内蒙古的特色文化体现到作品当中,目前正在研究设计蒙古包、勒勒车等作品。
贾茂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