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

  【出处】

  (明)张居正《论时政疏》

  【原典】

  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

  【释义】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语出明代著名改革家、政治家张居正《论时政疏》,其意思是,取财有限度、用财有节制,国家就会越富裕;取财无限度、用财无节制,国家就会越困乏。这句通俗易懂的话,用“有和无”“裕和乏”哲学辩证思维,清晰地表达了财物使用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要在知行合一中做到节俭节制,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靡浪费。

  《论时政疏》是明嘉靖二十八年,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张居正向嘉靖皇帝所上的奏疏,指出当时朝廷存在着宗室、人才、官僚、边防、财政五大积弊。关于财政问题,张居正针对朝臣奢靡腐败、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窘迫,给出令人警醒的忠告:“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张居正认为,节用是保证天下富裕的基本条件,正是统治集团的奢侈浪费,造成了国库空虚和百姓穷困。后来,张居正在其改革文章《陈六事疏》中谈到如何“固邦本”时,再次提到要厉行节俭,“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启悟】

  戒奢崇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荀子·天论》有言,“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诸葛亮《诫子书》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思想家魏源认为,“禁奢崇俭,美政也”。无论是“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告诫,还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劝勉,抑或是“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警示,无数关于俭与奢的名句箴言,凝结着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治身处世的价值逻辑。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上,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到“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朝二世而没的教训引人深思;从“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令人嗟叹。相反,汉文帝崇尚勤俭,“露台惜费”,力戒奢侈,开创了“文景之治”;明太祖朱元璋“躬行节俭”,拆鹿园、砸金床,杀一儆百惩治贪腐,创造了洪武盛世。俭则成,奢则败,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而今,戒奢崇俭、开源节流,既蕴含着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取向,也包含着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我们提倡节约,不是要抑制正常的发展,不是要让大家回头过苦日子,而是要以一种适度、俭朴、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促进整个社会健康良性循环,为长远发展计,为子孙后代谋。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一方面要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追求效益最大化,为子孙后代积攒更多家底;另一方面要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总之,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戒奢崇俭,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勤俭节约办一切事情,共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哈丽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乡村振兴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文件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国内新闻
强本节用方能持续发展
勇于跳出套路的窠臼
农村学生受益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
让传统节日 过出时代韵味
争当人民满意好公仆
乘“数”而上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