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风景,才是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有良好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组成部分。大自然赐予的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大湖泊、大雪原,让呼伦贝尔享有了“绿色净土”“北国碧玉”的盛誉,铸就了独具特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这里有享誉世界的呼伦贝尔草原,8 万多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一望无际、碧波如洗,牛羊成群、万马奔腾,尽显呼伦贝尔人民的广阔胸襟和豪迈情怀。这里有绵延不绝的大兴安岭,13 万平方公里的林海浩瀚广袤,3 万多平方公里的湿地水天一色,既可畅游森林廊道,沉醉于天然“氧吧”,亦可随四季变幻,赏遍春红夏绿金秋银冬。这里有绿水盈岸的河湖旖旎,素有“草原之肾”美誉的呼伦湖与贝尔湖烟波浩渺、波光嶙峋,在草原深处相互辉映、润泽大地;“天下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蜿蜒曲折、九曲回肠,仿若天上彩练奔腾穿行,哺育着草原人民。这里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广阔雪原,北纬 50 度的地理坐标,冰魂雪魄、银装素裹,打造了全国知名的中国冷极、冰雪之都,占据了泛北极圈冷资源产业发展的新高地。走进呼伦贝尔,春赏兴安杜鹃、夏游辽阔草原、秋穿茫茫林海、冬观万里雪原,一景一物都让人怦然心动、流连忘返。正是这样的呼伦贝尔,牢固树立了全域全季全业发展的鲜明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游客主角,推进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凝聚起了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心驰神往、纷至沓来。
什么样的品质,才是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始终坚持向高质量发展要品质,在自然物产上发挥绿色优势,在人文建设上彰显多元交融,在推动发展上突出质量效益,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品质更高、效益更好。这里的物产资源富集、潜力巨大,矿产资源、冰雪资源、水土资源得天独厚,2800 万亩耕地年产粮食超百亿斤,牲畜存栏 1000 多万头只,大豆、玉米、油菜、马铃薯品质上乘,三河牛、三河马、呼伦贝尔羊誉满海内,林下盛产的蓝莓、木耳、榛子等产品独具特色。这里的文化繁荣多样、现代时尚,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和“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呼伦贝尔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交融和谐,既能观赏那达慕盛会的传统赛事,品尝别具特色的舌尖美味,聆听琴声悠扬、 牧歌醉人的天籁之音,也能感受“空汽轮铁”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追求健康和谐的城市文明素养和洋溢蓬勃朝气的青春时尚活力。这里的发展状态昂扬、动力澎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恩奋进、争先创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担当作为、拼搏进取、干事创业,坚定不移、知行合一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聚焦“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推深做实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农牧业增量增质、新兴产业集约集聚、生态产业乘时乘势、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什么样的情怀,才是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48 个民族、224 万人民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守祖国边疆、共创美好生活、共唱时代赞歌。这里的人们拥有红色传承、薪火赓续的革命情怀,始终铭记苏炳文、冯治纲、高禹民等抗日英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诗,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革命历史中寻找丰富镜鉴,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深厚滋养,让红色精神在呼伦贝尔大地世代传承。这里的人们拥有守卫家乡、戍边卫国的家国情怀,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推深做实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富民兴边、帮扶强边、共建稳边“五边行动”,坚决扛起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政治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这里的人们拥有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情怀,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发展指标全面全线领先,绿色发展步伐更加坚定有力。这里的人们拥有包容并蓄、热情好客的开放情怀,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发挥满洲里口岸等 8 个国家对外开放口岸作用,擦亮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城市名片,全力以赴建设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里的人们拥有团结进步、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矢志不渝走好团结奋斗之路。这里的人们拥有向往美好、不懈奋斗的实干情怀,坚持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拉高标杆、跳起摘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充足的干劲,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做出呼伦贝尔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市委书记)
呼伦贝尔草原
8 万多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
大兴安岭
13 万平方公里的林海
3 万多平方公里湿地
中国冷极、冰雪之都
北纬 50度的地理坐标
2800万亩耕地年产粮食超百亿斤
牲畜存栏
1000多万头只
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
8个国家级口岸
48个民族224 万人民
戍边卫国
1700多公里边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