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滋养出草原人辽阔豪迈、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黑土地在深情丰腴的怀抱里变得异常肥沃。
60多年来,呼伦贝尔农垦人用勤劳和智慧种好中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这支草原上的农业国家队,时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在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道路上,朝着打造现代农牧业产业化航母的目标破浪前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打造现代农牧业产业化航母
青山为证,绿水为凭。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时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在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道路上,朝着打造现代化农牧业产业化“航母”奋力前行,引领高质量发展。
集团公司把保护好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用好养好的总要求。2021年,呼伦贝尔垦区争取到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黑土粮仓”项目,并落户大河湾农牧场公司,成为该项目七大示范区之一,也是内蒙古唯一一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核心示范区。
作为党的二十大献礼项目,黑土粮仓大河湾示范立足服务全垦区,辐射蒙东8400万亩耕地与草场,打响科技会战,建设本地资源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决策中心以及无人化智能农机装备指挥中心,探索构建“数字化智能决策+无人化精准执行”的黑土地保护“大河湾模式”。目前已完成16.8万亩的本底数据采集和肥料配方及用量等15项对比实验。通过改良种植模式,配套生物篱网、截流沟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使耕地由瘦到肥,质量提升0.5个等级,水蚀沟得到有效治理,复垦尿炕地1万亩。随着指挥中心运行决策,无人值守野外台站,农机无人化操作,将提升效益10%以上。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倾力攻坚,完善水利设施基础,推进节水灌溉,水利建设足音铿锵。2021年,全垦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8.9万亩,有效保证了农业稳产增产,稳住了粮食“压舱石”。曾经被视为最差的地,在实现机械化、规模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耕种后,变成了高产示范田。不经意间,气象服务成为农业生产的有力保障。量身定制的气象精准预报服务,新建的29座气象监测站,加密农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通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手段,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保护性耕作技术年均推广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增强了土壤防风保墒能力。让新老农垦人想都不敢想的75台件植保及监测用无人机,更是大大提升了垦区航化植保能力。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2021年集团公司为485.82万亩农作物上的农业保险,占到播种面积的84%。这一切,不仅仅是农业生产上的“双保险”。
如今,垦区80%以上耕地实行集中统一耕种管理。2021年,垦区播种579.1万亩,作物总产40.43亿斤,其中,粮油总产23.64亿斤。源源不断的绿色粮食装实了中国粮仓!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为智慧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机械化发展、从农业技术研发到信息技术应用,丰收的画卷背后,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立足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种子作为“芯片”,黑土地作为“主板”,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设备作为“模块”,数字化作为“内存”,统筹谋划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中科院“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和“黑土粮仓”科技攻关2个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这里落户。集团储备科技人才5000多人,拥有世界先进的大中型机械设备5万多台件,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99%,600万亩耕地可在一周内播种完毕,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在70%以上,领先全国……农业生产展现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十足底气,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呼伦贝尔农垦围绕国家数字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集团本底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进程。
2021年12月28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信息化中心建设一期全面运营,二期工程正式启动,首次实现了大数据分析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新突破,并成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资源聚集平台和呼伦贝尔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系统收录了24个农牧场及种羊、种牛场及所属234个连队数以万计的信息。每一条数据线都连通着一个地块、一台机械、一个农机手或一只牛、羊,并被精准识别,汇入数十或几百公里外的信息库,实现农牧场田块、农机、牲畜等一切数据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与呈现。借助大数据,我们可以找到垦区任意一个建档立卡的地块、机械、农机手及牲畜。每个地块的长势怎么样?牛羊的成长状况好不好?他们中每一个成员的关联信息都超过了数十项。
“一张图”呈现集团所有资源,“一张网”实现各部门互联互通,最终实现本底资源数字化、产业链条系统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企业对标国际化,为农垦集团整体生产经营的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致力于智慧农业发展,上库力农牧场公司现代农业信息中心、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水肥一体化平台、莫拐农牧场公司和拉布大林农牧场公司现代化粮食仓储项目、与京东集团合作共建的可全程质量追溯的京东农场等建成并投入使用。智能平台不仅给传统农业装上了高科技的“顺风耳”“千里眼”,更给垦区开辟了一条科技稳粮丰粮的新途径。
大田安装高清摄像头,地里埋藏传感器,机车安装智能终端……这一系列融入互联网+、机械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几代农垦人惊叹不已。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成为今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农业生产方面最大的亮点。
一幅幅饱含科技色彩的现代化农业智慧图依次展现,一个个从数量到质量、从稳产到增产的精彩转变,展现出呼伦贝尔农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端稳“中国饭碗”的十足底气。
守土安粮育土成金 交上农垦高质量发展满意答卷
“攥把黑土冒油花,插把筷子能发芽”。
十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不断梳理提炼不同阶段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生态优先、固农兴牧,改革创新、强垦惠民”发展方向,持续推进由农转牧、农牧结合、农旅融合,使传统农业向绿色、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迈进。“守土安粮、育土成金,强垦惠民”,农垦人用行动交出了农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围绕产业化发展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打造粮油、大麦、小麦、甜菜、马铃薯、饲草料、肉类、乳业、矿泉水、中草药、有机肥、蔬菜等产业集群。构建种、养、储、加、销产业体系和现代农牧业服务体系,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甜菜、优质牧草、水飞蓟等中草药的种植面积,使粮经饲种植比例更趋协调,保障了合适佳加工企业和麦多利、春蕾、晟通糖业等合作龙头企业的生产需求,为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础。
农垦人牢记国家使命,绿色发展脚步不停歇。十年间,垦区改良天然草场64万亩,种植人工草地32万亩,用汗水浇灌出大草原的水草丰茂。精心培育的三河牛、呼伦贝尔羊闻名遐迩,年产优质鲜奶23万吨,优质肉类2万吨;百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让绿色有机产业蓬勃发展,27种产品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证书……草牧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示范样板项目落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每年6-8月份,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天然草地饲草生物含量最高峰时进行生产测定,为中科院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数据。
2021年12月8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院士专家工作站续签申请获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专家工作站通过“科技小院+草畜平衡牧民致富”的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体系建设,从草地管理、饲草料生产加工、绵羊饲养、牧民生活等十个方面为呼伦贝尔垦区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服务。
近年来,集团公司抓住呼伦贝尔市被认定为三河牛自治区级特色农畜产品的机遇,把三河牛作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三河牛培育和养殖,编制规划、制订方案,梳理扶持政策,建设三河牛产业研究院,制订三河牛产业的各项标准和操作规程,使三河牛培育和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不断加大现代种业发展,围绕农业、奶牛、肉牛、肉羊、饲草、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出华垦麦1、华垦麦2、华垦2号(油菜)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提升了育种和繁育能力,增强了供种能力。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合作创新。布局打造大兴安岭粮油杂粮板块示范区、岭南五场粮油板块示范区、谢尔塔拉三河牛产业园区、哈达图呼伦贝尔羊产业园区、三河马产业园区5个示范区。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谋划补齐深加工短板。
向绿而生,因绿而兴。绿色农牧业是呼伦贝尔农垦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这里的田野富有色彩,留得住乡愁。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致力于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不断开辟垦区绿色崛起的新模式,寻找传统农牧业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发展路径生态为基,发展之路绿色为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向着“创国际一流品质、创国内一流品牌”的“双十、双百、双创”目标展开追逐梦想的画卷,为垦区现代化建设展现出十足张力。展望未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本版文图由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