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突出优势,积极创新通道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独具内蒙古特色的通道经济
●进一步明确不同口岸城市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口岸城市之间的协作关系,形成不同层次口岸城市之间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以口岸为龙头,重点围绕跨境经济合作区,大力培育高水平外向型高端化的产业集群
●坚持全域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引领,持续强化通道联系的基础工程,打通“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中梗阻”
□薛阳 冯银虎
把内蒙古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内蒙古将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对外开放新机制,全面提升口岸通关智能化水平和过货能力,进一步深化同俄蒙的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
内蒙古地处祖国正北方,在绵延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有20个对外开放口岸,如同向北开放的“大动脉”。这些口岸作为跨境贸易的重要经济通道,发挥着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功能,也是着力发展通道经济的重要依托。当前,内蒙古向北、向西联通国内和国际的经济通道已经打开,我们要进一步聚焦制约通道经济发展的诸多挑战,致力于推动实现由单纯经济通道向发展辐射能力强、市场配置优、经济效率高的通道经济转变,切实将区位优势更加充分地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让内蒙古开放领域越来越广、开放步伐越来越快,全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明确战略定位
积极创新通道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内蒙古要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推动实现区位优势向开放和发展优势转变。发展通道经济,把区域与海外、内陆腹地相连,有助于打破经济发展的时空条件限制,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更加高效的配置。结合当前我区开发开放的基础以及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要系统深入研究自贸试验区、自贸港、保税区等政策模式实践中形成的创新性经验或做法,更好地满足内蒙古边境口岸由经济通道向大力发展通道经济转型的实际需求。要在充分利用国内政策红利的同时,充分掌握并利用周边国家的政策条件,在管理机制、产品技术服务标准、政策协同等多方面深度合作。要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突出优势,积极创新通道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独具内蒙古特色的通道经济。
避免同质化竞争
统筹推进口岸城市协同联动发展
口岸城市是发展通道经济的“头雁”。 沿着狭长的边境线,内蒙古口岸城市分布数量较多,具有空间分布范围广、规模相对小的特点。其中,有些城市已经具有典型的经贸城市功能,基本具备进一步发展通道经济的良好基础,如满洲里、二连浩特。还有相当一部分受人口稀少、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影响,仅仅发挥着货物经贸流通的经济通道功能,发展成熟的通道经济面临现实困难。统筹推进不同类型口岸城市协同联动发展,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口岸城市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口岸城市之间的协作关系,形成不同层次口岸城市之间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要统筹推动“岸-城”融合发展,形成以口岸城市为重要节点,一头连着境外一头连着境内的联动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口岸城市的商业经济性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功能协作联动效应,适应不同类型的口岸贸易方式和人员往来需要。要综合考虑各类口岸城市的发展基础以及空间分布特点,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将口岸以及各自配套的落地加工产业园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进一步夯实口岸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大力培育外向型产业集群
外向型产业集群化是推动通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要以口岸为龙头,重点围绕跨境经济合作区,大力培育高水平外向型高端化的产业集群。在全产业链水平上推进各参与方协同发展,致力于实现双方或多方的互利共赢。综合性口岸和部分专业型口岸要主动参与相邻境外国家的加工平台,将符合效率原则的精深加工环节配置在境内产业合作区,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在境内外的高效分工协作。鼓励国内优质资本积极参加境外经济合作区的建设运营,积极在这些区域进行投资或出口,同时,也为境外优质资本利用口岸在境内的投资运营营造公平合理参与市场竞争的良好氛围和秩序,形成多方联动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口岸园区在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能合理布局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口岸园区转型。在综合考虑原材料关税与产成品关税基础上,对煤炭、金属矿石等市场需求大、贸易规模比重高的产品提高口岸深度加工的层次,围绕主导产业和核心产品不断深化和优化产业链总体规划布局,不断创新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具体实现方式。要遵循国际市场经济原则与秩序,使境内外资源要素得到更加合理的高效配置,增强跨境经贸产业发展的韧性和质量。
推进口岸腹地经济发展
深化区域产业合作对接
口岸腹地经济发展依托于口岸在国际经贸通道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可以将国际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化为发展优势,乃至国际竞争优势。从空间经济格局看,内蒙古处于中蒙俄经济走廊枢纽位置和“一带一路”向北开放、向西延伸的关键连接点。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不断强化口岸对其经济腹地的辐射功能,拓展区域产业合作的广度、深度。具体而言,要将内蒙古口岸腹地经济发展与呼包鄂城市群、锡赤通城镇带、乌大张经济区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等区内外重要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深度融合,以口岸为支点,两头分别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为口岸腹地经济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并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际产品、要素等进入国内市场,繁荣口岸腹地经济创造条件。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与空间布局调整中,要根据发展定位,立足发展基础和禀赋,不断强化承接平台建设,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等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同时,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等制度藩篱,确保承接产业发展不因管理服务等因素产生“水土不服”“营养不良”等问题。
提高互联互通水平
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加快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是保障通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硬件支撑。内蒙古边境口岸及周边腹地区域整体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活跃程度不高,缺少空间距离较近的大城市与之形成联动效应。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互联互通水平,要坚持全域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引领,持续强化通道联系的基础工程,打通“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中梗阻”。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对接,协同推进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跨境重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着重推动重要跨境通道建设,改造升级瓶颈通道基础设施,优先打通连接双边或多边的“断头路”、疏通“瓶颈路”,延伸影响通道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紧密、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智慧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结合内蒙古通道经济发展需要,以铁路、公路、民航、通讯网络、供电等为纽带,以跨境、跨省区公路、铁路等为主骨架,以周边公路、航空、管道、水运等为辅助,形成外连俄蒙、内接区域内大中小城镇、重要产业集聚区等经济腹地的基础设施。同时,进一步促进配套公共服务细分领域和质量的“双提升”,尤其是通过积极构建“一体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通道经济发展畅通“血液循环”,更好发挥通道经济走廊的辐射带动效应。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