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展现时代新气象 铸就文化新辉煌

  ◎包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规划部署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文化建设使命任务,吹响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奋进号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规划部署,与我们党一贯的文化文艺方针政策一脉相承,突出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文化政策措施要求,又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全局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许多新论断,做出许多指导性、操作性很强的具体部署,是我国文化艺术奋进新征程、铸就新辉煌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极大地激发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热情和文化使命感,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投入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

  坚守文化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总书记的报告在总结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作为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艺术在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和印证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的改变。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文艺事业激浊扬清、正本清源,走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健康轨道,带来了今天全面繁荣、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航向已指明,乘风向未来。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需要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面对复杂形势、严峻挑战和新征程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准确认识、全面把握当代我国文化文艺所处的历史方位,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旗帜鲜明把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创作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沿着党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强化战略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属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中的重要战略意义,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一起规划、一起统筹、一起落实;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重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新时代自治区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蒙古新篇章。

  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明确要求,更加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实践养成,更加强调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要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价值以及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好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夯实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更好地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这是文化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信的现实逻辑。内蒙古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的关系,在坚持中华文化的主流、方向、前提和根本的前提下,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创造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动摇的基石,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革命文化,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将革命文化融入人们的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并不排斥学习借鉴,而应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实践过程,既保持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又要虚心学习人类一切先进成果,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化艺术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狠抓质量提升,创作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一个时代的文化积累和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有没有、多不多让人民群众认可、能够传得久远的精神文化产品是重要标志。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因此,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抓好繁荣创作、推出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以优秀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使人在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认同,在丰富精神世界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作品的生命线,组织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增强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要引导广大作家艺术家坚守艺术理想,把个人的创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坚定历史自信,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和思想价值,让作品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感受力量,发现真善美,让作品永远为人民绽放;与时代同频共振,心系民族复兴伟业,从新时代的新气象新史诗中练就本领、创造业绩,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要坚持守正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精神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推动文化观念、手段、内容、形式的深度创新,推动文化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增强精神产品原创能力,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文化文艺新气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打造一批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的“两个打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需要,是增进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民族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内在需要,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一定要做好规划、长期坚持,集中资源、全力打造,充分发挥重大文化创作工程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德艺双馨,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新时代文艺队伍。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文化艺术人才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关键因素,要把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文化艺术工作者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化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要组织文化艺术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真正做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明德修身,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要端正创作态度,克服浮躁心态,坚持潜心创作,真正做到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青年强则国家强。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要真正做到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成为铸就文化新辉煌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云希望的水彩画
~~~
~~~——评三集广播连续剧《黄河骄子》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6版:理论特刊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青春号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大地诗篇
展现时代新气象 铸就文化新辉煌
小故事折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