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彩绘散乐浮雕。
年代:五代时期。
质地:汉白玉。
规格:长1.36米,高0.82米,厚0.17——0.23米。
特点:珍藏在河北博物院的这块五代白石彩绘散乐浮雕,告诉我们1000多年前就有以女子为主的乐队。此浮雕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充分展示了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艺术风采。浮雕上共雕刻着15个人。右边第一人为着男装的女子,戴黑色幞头,穿褐色圆领长袍,双手交叉胸前,横握一棒,棒上有双环丝带,似为乐队指挥。右下角2位男性头缠布带,好似在表演。另外12名演奏者都是女子,分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等。她们梳抱面高髻、椎髻、环髻、双髻等不同发式,穿红色抹胸、白色衣裙,外穿褐、白、红三色窄袖短襦,帔巾从胸部后搭于肩上,腰系绦带于身下,脚上是红色高头履。乐手们所持乐器是当时不同民族乐器的集合,呈现出晚唐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渊源:此浮雕1995年出土于河北省曲阳县西燕川村王处直墓。王处直在《旧唐书》《旧五代史》均有传,是唐末、五代早期的义武军节度使,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王处直的墓葬保存了大唐遗风,以青石砌筑,整个墓室绘满了山水、花鸟、云鹤等内容的精美壁画,尤其是用18块曲阳汉白玉雕刻的武士门神、生肖、《散乐图》等几组浮雕更为出色。
散乐,据史书记载,在南北朝以后也叫百戏,是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几乎概括了民间表演艺术的所有形式。散乐也是隋唐时期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丝绸之路,大量西域乐器传入中原与汉乐融合,浮雕上的箜篌、横笛、答腊鼓、曲项琵琶等都出自西域龟兹、疏勒、波斯等地。
点评:散乐受唐和五代后晋影响极深,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根据《辽史》记载,用于散乐的演奏乐器有觱篥(bìlì)、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等15种之多。由此可见,浮雕上的散乐队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散乐图》中乐器的刻画十分精细、逼真,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形象资料。
藏所:河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