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从理论维度理解为什么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从历史维度理解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

  踏上新征程,要深刻领悟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

  □谢春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追求,也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根本遵循。

  一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从理论维度理解为什么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点和归宿,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在1844年成书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民至上”的概念,将人民作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根本性差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与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民群众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也将其作为理论的逻辑终点。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底色,也是马克思主义永恒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运动与过去一切运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这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由此,“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自成立之日起,坚持人民至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表达。“德莫高于爱民”,中华文明有着传承数千年的重民思想。从《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道德经》中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再到《孟子》中的“民为贵”,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永恒魅力的思想精髓。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贯通结合,提出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

  二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就是与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从历史维度理解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筚路蓝缕的改革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事业的衡量标准。进入斩浪前行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回首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历史充分证明,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和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这个百年大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力量之源。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当作历史主体,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土地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革命、日月更新的改革开放历史伟业、举世瞩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人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历史充分证明,一切依靠人民,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披荆斩棘、无往不胜的最大底气。

  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人民至上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深刻领悟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人民至上,要站稳人民立场。一是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标尺。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满意”作为干事的标准。二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具备理想信念,就要看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不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劣质服务,也不是“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虚假服务,必须是真正的、全面的、优质的服务。三是要永葆竭诚为民的公仆本色。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

  坚持人民至上,要把握人民愿望。一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让钱袋子鼓起来、让日子好起来,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为支点,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以实际行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前,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要推进什么、解决什么。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应当带着责任和感情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

  坚持人民至上,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一是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到广东深圳小渔村,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力和聪明才智,积蓄着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势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面对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应当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切实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作为改进工作的指南。二是要自觉拜人民为师。拜人民为师,既是思想认识问题,也是政治立场问题。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既要“身入”基层,也要“心至”群众,从感情上贴近群众、尊重群众。在此基础上,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向实践学习,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5版:理论特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广告
   第08版:阿拉善高新区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