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蛋雕:小蛋壳 大世界

▼蛋雕作品《力》。
▲蛋雕作品《黑与白》。
王建永在创作中。
王建永走进校园教授小学生蛋雕技艺。
蛋雕作品《花开富贵》。 蛋雕作品《雪景》。
蛋雕作品《万马奔腾》系列。
  □本报记者  高瑞锋

  小蛋壳,大世界。

  薄薄的、小小的蛋壳上,容纳着人、景、物,尽现人生百态,山河岁月。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蛋雕技艺,一直以它独有的魅力让世人啧啧称叹,也让蛋文化愈发受人关注。

  持之以恒用心 创造美好生活

  􀴁苏永生

  我在初中的时候曾学过一篇名叫《核舟记》的文章,说的是明朝有一个身怀绝技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在直径为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各具情态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特别是在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上,雕刻了包括5个人、8扇窗、箬蓬、船桨、茶炉、茶壶、书卷、念珠等在内的苏轼与朋友泛舟周赤壁的生动场景。

  事实上,无论是在坚硬的桃核上雕刻,还是在光滑的蛋壳上雕刻,都是对雕刻者高超技艺的检验。雕刻成功的每一件作品,都需要雕刻者付出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探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为非遗传承人,王建永多年来坚持不懈、勤于探索,从蛋画、蛋雕到烙雕,他不断创新蛋雕技艺的方式方法,用精湛的技艺展示美好生活,讴歌伟大时代。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创造的灵感来源于火热的生活,艺术精品的产生则离不开持之以恒的不断进取。

  留心处处皆学问,精神到处文章老。丰富多彩的世界、如火如荼的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采撷到璀璨夺目的明珠,需要创作者深厚的积淀、敏锐的观察和驰而不息的精进。

  艺术创作是这样,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百年历史蛋文化

  在世界工艺美术舞台上,蛋文化已有百年的历史。

  查阅资料得知,明清时期,我国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了图个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北京一带更是流行此风,甚至有人摆摊设铺,专门卖染了红色的鸡蛋,这种鸡蛋被称为彩蛋。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画上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寓意生意兴隆。

  在欧洲国家,大约在中世纪,开始有人在鸡蛋壳上予以彩绘装饰,取新生、重生之意,成为复活节的装饰品,迄今为止,这种习俗仍然流行于欧美各国。

  但是,把装饰蛋提升至艺术品境界的,则是大名鼎鼎的法贝热家族。

  1884年,法贝热家族设计了第一款皇家复活蛋,从而被指定为皇室御用品珠宝商。其后,该家族连续完成了皇家复活蛋系列产品,使得装饰蛋成为举世皆知的艺术品,其作品偶于拍卖会上出现,皆以惊人的高价为人抢标。

  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如今,人们把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形成了蛋雕艺术品。

  蛋雕技艺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融合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体现各种精美的图案,运用复杂多变的雕刻技法,在其表面雕刻造型,进行创作,满足审美要求,体现艺术思想,反映社会生活。

  细致耐心出精品

  今年54岁的王建永,呼和浩特市人,蛋雕市级非遗传承人。

  20多年前,从事美术工作的王建永喜欢在鸡蛋上画各种图案,像脸谱、花鸟、山水等,常常信手拈来,惟妙惟肖。但是,因为颜料的原因,画好的蛋壳经常掉色,苦恼之后,王建永放弃了这项爱好,开始尝试更高难度的蛋雕。

  从最初的笨拙到后来的精巧再到现在的创新,一路走来,王建永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如今已是赫赫有名的蛋雕师。

  挑选合适的鸡蛋是做好蛋雕的前提。王建永说,颜色深且均匀,表面光滑,没有划痕,形为水滴状为最佳,但是,往往一斤鸡蛋里也只能挑选出一个符合标准的。挑选好鸡蛋后,在底部较圆的一端画上小圈,运用“转蛋不转刀”的技法刻出一个小洞,再在蛋壳侧面扎个小孔,吹出蛋液;之后,清洗干净蛋壳,阴干半个月,蛋壳与蛋膜会自然结合,蛋壳会变得坚硬,适合雕刻。

  做蛋雕不能只凭喜欢,还要有耐性,坐得住。蛋壳又脆又薄,起刀运笔必须格外小心,坐下来常常最少得五六个小时,甚至八九个小时,全部注意力都得在蛋雕上,这就需要雕刻人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和耐心,即便如此,碎蛋也是常有的事儿。

  “好多作品,连续雕刻了七八个小时,就差最后一刀马上收工了,鸡蛋却在此时突然碎掉了,功亏一篑。”王建永说,蛋雕的收尾工作很重要,因为蛋壳比较薄,为了突出画面的立体感,需要在蛋壳上分出好多层次,越到最后层次越多,稍不留神就会碎掉,而且,蛋壳本身颜色单一,要想凸显出层次立体感,雕刻人日积月累的雕工和美术功底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我刻一个成功一个,完全不再碎蛋了。”王建永说。

  创新传承尽责任

  靠着满腔的热爱和执着,王建永的蛋雕功夫日渐加深,作品深受区内外业内人士的推崇,代表作有《伟人肖像》《水浒108将》《雪景》《奔马图》《八仙过海》《镂空彩绘龙》等系列作品。其中《八仙过海》还在2013年荣获了“中国(开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二等奖。

  在蛋雕这条艺术之路上,王建永由深而精,由精而新,他又开始尝试烙刻蛋雕的手法。

  王建永说,运用特制的小电烙铁,在蛋壳上作画,比用颜料作画难度要高,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容易把蛋壳烙酥,一碰就碎;太低不容易上色,不成画。经过实践,王建永发现鸵鸟蛋最适宜烙刻,因为鸵鸟蛋比鸡蛋等其他禽类的蛋壳要厚,耐高温。经过反复实践,王建永又成功制作出了烙刻蛋雕。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王建永开始肩负起应尽的责任,走社区,进校园,带徒弟。

  王建永说,在他的电脑里,收藏着很多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希望藉此可以提升自己传承蛋雕技艺的能力,让蛋雕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看到蛋雕的魅力,传承这份技艺。另外,他还希望通过参加文化庙会等展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蛋雕,提升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底蕴。

  “我现在正在写一本关于蛋雕技艺的书,希望以书本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走进蛋雕的世界。”王建永说。

  (图片由王建永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7版:要闻·广告
   第08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蛋雕:小蛋壳 大世界
三千孤儿入内蒙 民族团结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