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也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努力、奋斗与牺牲,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且始终不渝地践行这一初心使命。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源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又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指明前进方向。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树立民族自尊自信,是一个国家自立自强的根本。能否树立民族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国家和民族所选择的社会发展道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前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鲜明的方法论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守正创新问题,并对多领域多方面工作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致力于提出新问题并寻求科学的答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要求全党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就更需要我们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重要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之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我们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