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的现场集中审计和大数据分析疑点核查,近日,自治区审计厅对全区12个盟市形成了资源环境审计调查报告。报告中,一笔笔“生态账”清楚地记录着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并明确提出整改要求,再次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上紧“发条”。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首。全区各地生态文明相关政策、重大项目是否落实到位?效果如何?2022年5月至9月,自治区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厅统筹整合三级审计机关力量,对全区12个盟市开展2020年至2021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暨沿黄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专项审计调查,为各地查病灶、开良方。
“资源环境审计不止审钱,更要审实际生态效益。时间跨度长、覆盖范围广、涉及面宽是此次专项审计最大的特点。”自治区审计厅资源环境审计处二级调研员肖利华说。
专项审计工作启动后,全区上下高度重视,自治区和12个盟市全部成立审计调查组,抽调精兵强将深入田间地头、森林草原、河滩湿地、戈壁沙漠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全力推动工作。审计内容也由以往较为分散、单一转变为对各盟市水资源保护利用、林草和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矿山环境治理、污染防治等全面系统的审计监督和评价。
对审计出的问题整改,也是前所未有的严格。5个多月的现场审计,查找出了各地存在的不同问题。能立行立改的,要求立行立改,一时整改不了的,提出了整改期限,并要求各地各部门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实行清单管理,整改一件销号一件,直至彻底完成整改。对整改不认真、走过场的,除审计机关约谈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外,情节严重的还将移送纪委监委立案查处。据了解,专项审计期间,各地修改完善、出台制度办法47项,立行立改问题207个,促进财政资金到位15.2亿元。
“可以说,此次审计是对2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中短板弱项的一次集中查找,既‘治已病’,又‘防未病’,对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地落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肖利华说。
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实施的审计监督。2021年,为推动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自治区审计厅发布《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离任(任中)开展审计,明确任期内一旦造成自然资源资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的,要承担相应责任,为领导干部戴上了“紧箍咒”。
“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谋篇布局,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们坚决做到一切力量向此聚焦、一切工作据此展开,在服务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肖利华说。
2023年,自治区资源环境审计将紧紧围绕“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一目标任务开展专项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