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赶超争先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担当作为

  树立加快发展、大抓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敢于赶超争先,努力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分量和位次

  既要在自身科学发展过程中助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要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自身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坚持推进共建共享,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杜轶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富集、“风光”无限,有着很多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面临诸多发展机遇,我们有底气、有条件、有信心推动经济“晋位升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把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谱写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

  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保持发展,没有一定的数量和速度托底,追求质量和效益就会失去基础和前提。从内蒙古目前的经济形势看,不发展产业经济,民生问题、社会问题都难以有效解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也难以有效提高,全区2400多万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都需要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

  回望内蒙古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期间开始工业化进程,70年代初,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牧业完成了从自给自足型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农牧业商品经济过渡,工业主导地位继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区工业从屠宰、皮革、毛纺、乳品、制糖、农具、盐碱化工等初级加工行业起步,逐步发展出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目前正在打造新型化工、新材料、钢铁、有色、现代装备制造、乳品加工、羊绒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通用航空产业等产业集群,国家统计的37个工业大类在内蒙古基本齐全,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大有可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不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但不代表不要合理的速度。内蒙古作为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后发展地区,必须要靠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靠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要论述,切实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论断,树立加快发展、大抓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敢于赶超争先,努力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分量和位次。

  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形势、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内蒙古地域辽阔,是助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主体,区位优势独特,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内蒙古承担着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任。多年来,我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2022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80亿斤,总产居全国第六位,连续5年保持在750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九连丰”。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国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4个省区之一,近年来我区年平均调出粮食300多亿斤,仅次于河南、黑龙江。每年还有7万吨以上猪肉、140万吨左右牛羊肉供应区外市场,同时还提供蛋奶、菜果、菌花和中草药,有力践行了大食物观。稳固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我们还要协助国家完善粮食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补偿政策,持久为“中国碗”充实“内蒙粮”。

  我区煤炭产能和外运量、发电量和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原煤和天然气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全区装机容量超过1.6亿千瓦,煤电超过60%,风电光电占39%以上。2022年全区发电6465亿度,外送2640亿度,占自身发电量的41%,居全国跨省送电量首位。我区不仅传统能源具备优势、新能源资源丰富,而且两种资源相辅相成,有利于通过“稳煤提质”“追风逐日”“添油加气”三大行动,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特别是与青海、新疆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同样较高的区域相比,我区丰沛的火电产能可以转化为风电光伏可靠的调峰稳供保障,而且拥有较多“输电走廊”所需土地资源,可以有效拓展新能源发展的空间。我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与新疆、青藏高原周边成矿带等资源富集区相比,优势在于资源品种多、易开采、靠近中心市场。全区地下探明矿产种类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八成以上,70余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稀土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天然气、有色金属储量丰富。一般来说,我区蕴藏较多的资源,国家进口比例就相应较低,如煤炭对外依存度仅7%左右,萤石10%左右;我区拥有富集的轻稀土,国家就基本不靠进口补足,而重稀土对外依存度在50%左右。我区依托资源发展的一些原材料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普遍不低,如电石达到过36%、铁合金21%、铝材25%,多晶硅和单晶硅也在20%~30%之间,包头市正在将硅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总体来看,内蒙古为全国资源保供和上游产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依托固有优势,在遵循市场原则、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开发效益的前提下,继续为国家多作贡献,既要在自身科学发展过程中助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要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自身发展。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全要素生产率”,指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的高低,衡量的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凡是在资金、土地、劳动力等有形投入不变情况下实现的产出增长,都归功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简而言之,全要素生产率体现的是创新发展的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理解为提升创新发展的水平。

  我区通过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创新资源稀缺问题。相关统计显示,全区人才总量280万左右,其中教育卫生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超过75%,其余的集中在农畜产品加工和能源化工领域。全区高层次人才60%以上集中在呼包鄂,专业技术人才的40%、工程技术人员的60%集中在包头市,70%的高校、40%的科研院所、30%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呼和浩特市。自治区“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25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50万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下大力气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工作。要持之以恒做好社区服务、社会治安、交通出行、食品安全、环境治理、司法公正、政府服务、文化生活、社保与福利、基础设施、生活成本、医疗与养老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以吸引、留住人才。同时,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达到“临界数量”,可通过网络引智和揭榜招贤,甚至在发达省区借地盖楼、借脑生智,开辟“研发飞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燃眉之急。二是创新投入不足问题。创新型经济体的门槛是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2%,2021年,全国已经达到2.4%,东部沿海发达省区有的已经达到4%,而我区研发强度为0.93%,仍未进入创新发展省区行列。目前来看,我区的产业结构限制了研发资金进一步投入,以煤炭为代表的资源型企业科技创新愿望和创新投入低于现代制造业,这个问题要依靠产业升级来解决。三是针对“未来产业”布局创新链问题。“一五”以来,我区科研重点放在畜牧、兽医、农业、林业、钢铁、人畜共患病治疗等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全区重大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试管牛羊、良种畜、饲料、牧场防护林、甜菜丰产高糖、马铃薯全薯应用技术等方面。新世纪以来,我区研发经费绝大多数投入到了化工、农畜产品加工、金属冶炼压延等传统产业领域。当前推进“科技兴蒙”,全区研发重点放在稀土终端应用、石墨(烯)新材料、储能技术、氢燃料电池、碳捕集封存、粉煤灰提铝、新型金属高强度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蒙中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符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但还没有解决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很多省区都确定了“十四五”的“未来产业”,如北京的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天津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级互联网,辽宁的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安徽的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等。我区也应在现有“8大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以外设计更多“未来产业”,围绕“未来产业”做应用性研究,尤其要从全球、全国先进产业链和创新链上截取适宜的片段进行增殖研究,以培育出新的高素质产业,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将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转到主要依托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提高上来。

  科学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2021年,我区农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占比为10.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202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达35.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坚持农牧业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然任重道远。当前,我们要结合地广人稀、农牧兼具、边境漫长的区情,精准预测,分类施策,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作用,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系也日趋密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将城市群作为主要载体来实现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已成为被普遍认可的城镇化道路。我区持续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过去五年来城镇化率从64.6%提高到近69%。按照现行规划,到2035年,自治区城镇化进入成熟期,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同时也要看到,作为城镇化主要动力的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我区城镇发展面临的短板。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在缺乏稳定就业机会的情况下盲目吸引农牧民进城,造成脱离土地但消费超前的“伪中产阶层”和城乡“三元结构”。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充分保障农牧业转移人口就业需求,是我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内蒙古东西狭长,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基本区情。总体来看,我区各个盟市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同时区域内缺乏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城市。呼包鄂地区经济体量相对较大,但呼和浩特市依然属于“弱省会”,城市首位度偏低;包头市经济总量全国城市排名有所降低,不能再与鄂尔多斯市“交替领先”;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处黄河“几”字弯腹地,作为内蒙古黄河流经最长、全国黄河流经第二长的地市,鄂尔多斯市肩负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转型升级任务较重。东部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70双80”特点,即脱贫之前70%的贫困人口、8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东部盟市,全区70%以上的牲畜和肉类产量、80%以上的粮食产量出自东部盟市。但东部盟市规模以上工业仅占全区1/4左右,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发展,找寻新“风口”是当务之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就要落实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打破区域分割,健全区域合作协作运行机制,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潜能。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绿色发展

  内蒙古生态区位极其重要,横跨三北,靠近京津,阻截在多条寒潮和风沙南下东移的通道上,是黄河中游保水拦沙的重要地区,也是华北东北多条河流的集水面和源头。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我区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拥有13亿亩草原、3.5亿亩森林,大兴安岭林区主体在我区境内,森林总面积居我国首位,区内还有河湖、湿地、沙漠、戈壁等多种地理形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家底十分丰厚。另一方面,我区生态形势还很严峻,全区大部分处在“胡焕庸线”西北一侧,气候条件不好。全区3/4左右面积属于生态脆弱区域,基础条件不佳。经过多年治理与保护,生态进入“整体遏制、局部好转”阶段,但向好态势还不稳固。从产业结构看,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不利于绿色发展。总之,我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仍处在困难时段和关键时期,绝对不能动摇和松劲,否则很可能前功尽弃。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建设和守护好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近年来,内蒙古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区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2022年11月,全区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已通过国家审核,为用地审批提供了具体依据。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要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继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进一步落实好生态红线和国土功能区规划,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增量避碳和存量减碳,推进环境污染防治,逐步改变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乱以及能耗总量和强度超标、碳排放强度超标的局面,实现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迅速推进新能源开发和“新能源+微网”“新能源+农牧业”“新能源+装备”“新能源+回收利用”等产业发展。围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及早开展谋划,推动国家政策实化细化,确保可持续经济发展与可持续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内蒙古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欧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必须肩负起、履行好服务国家经略周边和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政治责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内蒙古是典型的内向型经济体。具体来看,我区属于“体系性”内向,外贸商品和外经贸人才紧缺。全区开放口岸20个,但合作伙伴不发达,进出口产品层次不高,基本开展不了复杂度稍高的水平分工,全区口岸进口资源落地加工率仅有35%,口岸存在通道化风险。全国已批准21个省的自贸试验区,尚未包括我区。在“一带一路”参与度上,我区主要指标排名靠后。从我区过境中欧班列装载我区货值仅占全部过境货值的4.7%。总体来看,我区对外开放水平亟待提高。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要做出体系性改变。大力培育可贸易部门、可贸易商品和服务,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体系,推广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海外仓等新型贸易模式,放眼欧洲市场,用好口岸资源,推进制度创新,争取自贸区地位,努力提升经济外向度水平。二是要把握国家对外开放重点顺势而为。如,可以顺应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吃透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需求,尽力从产业同构中发掘互补之处,找到贸易、投资、产能合作、工程承包的增长点;顺应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的趋势,及早研究将要涉及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及可能出现的变化,争取参与规则制定,主动调整一些过时的规章制度,至少做到有备无患,把握应对先机;顺应各类贸易协议不断升级和扩容的趋势,研究其内涵变化以及为我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全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

  在共享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用来衡量百姓收入水平,进而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福祉状况的主要指标。2021年我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20元,其中城镇居民收入低3035元,农村居民收入低594元。2021年全区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1.4%,经营净收入占27%,转移性收入占16.4%,财产净收入占5.2%。由于工资性收入占到居民收入一半以上,提高我区居民收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主要措施。我区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当前,应推动引导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长期来看,应在升级工业和服务业过程中开发更多薪资较高岗位。

  在就业和增收之外,我区社会保障领域不少指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全区筹集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资金的能力不足以覆盖自身支出,还需要国家提级统筹。随着全区老龄化进程加快,要加快布局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要总结疫情防控经验,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全区各地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保障人民健康。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坚持推进共建共享,增进人民福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春第一会”特别报道·包头篇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理论特刊
   第08版:乌海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读图
赶超争先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