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器上作画写字,平平无奇的铜器便有了生命力,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和见证。而这个过程,就是刻铜技艺,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刻上写满了中华文化,因为不管哪个年代的铜刻上都有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呼和浩特市级刻铜技艺非遗传承人杜峻说。
千年技艺 名师传授
杜峻的家,位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路,分上下两层,上层用于居住,下层是工作室。工作室间或用木柜隔开,分为书画区、錾刻区和休闲区,每个区域或摆放着长条几案和笔墨纸砚,或摆放着他錾刻的各种铜刻作品,或放置着紫砂茶壶,壶中氤氲出缕缕茶香。
身穿一身宽大太极服的杜峻说,铜器在古代是珍贵的器物。铜刻是直接在非铸造铜器平面镌刻的工艺,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为主要造型手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汉族錾铜艺术,用于记录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人物传记等。
“由于铜器耐氧化,可以上千年不变,所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杜峻说,近代刻铜源自錾花,至明而清,錾刻日渐成熟进入兴盛期,刀刻如写,刻铜逐渐成为一门独立艺术。
刻铜技艺是在铜面上,以中、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借以再现书画神韵。刻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还要有精湛的铜刻技艺,融质地、做工、造型、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
“我今年49岁,18岁开始跟随我国著名书画家、收藏家、篆刻家、文物鉴赏家杨鲁安学习书法,学习了甲骨文、篆、草、隶、行楷等各种字体。”杜峻说。
杜峻跟随杨鲁安先生学习了18年,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学习木雕、玉雕、印章等雕刻技艺,21岁时,他已经在呼和浩特市的业界小有名气。
清心淡泊 刻苦钻研
杜峻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接触刻铜。经过实践才知道,刻铜和刻木头、玉器、石头完全不是一个技法,尽管刻出了“形”,却独独缺了刻铜技艺中最重要的“味道”。
为此,他遍寻呼和浩特市的刻铜师傅,几经打听,终于在呼和浩特市制锁厂找到了老师傅金成山。金师傅少年时在北京琉璃厂的一家刻铜社做过多年学徒,在呼和浩特市定居后,成了青城唯一懂得刻铜技法的人。
学习中,金师傅告诉杜峻,刻铜技艺最重要的是刀具,并拿出自己的刻铜刀具让杜峻看。此时,杜峻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刀的问题”。至此,他的刻铜技艺突飞猛进,日渐精湛。
在他的家中,摆放着“十八罗汉铜屏”,每个罗汉的形貌姿态各不相同,看上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其中长眉罗汉的两根眉毛垂至腰间,格外亮眼。
“眉毛比头发丝还要细,还要刻出动感、粗细变化,这需要一口气刻完,不能断开,断开再接起来刻感觉就不一样了,气脉就接不住了。”谈起自己的这件得意之作,杜峻说,“这是8年前刻的,当时很满意,现在看来,还有很多要修改的地方。因为,艺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在刻铜界,“南宋北杜”是人们基本认同的一个说法。“南宋”指的是我国著名刻铜艺术家孙建明,而“北杜”,就是杜峻。
杜峻爱学习,平日里的时间就是写字、绘画、刻字、研究。清心淡泊的心境让他可以陶醉在书画的世界里乐而忘返,书法、绘画、刻铜技艺逐日增长,成为业界有名的刻铜大师。
继承精髓 培养新人
杜峻只有初中文化,但是,30多年来,他一直在书法、绘画中钻研,言谈举止充满了书卷气。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杜峻最迫切的想法是培养传承人。但是,刻铜技艺不同于其他雕刻,刻铜者必须要有书法和绘画功底,才可以刻出神韵。
“拿印章来说,它的字体是篆书里面专用的,统称印篆,但是,其中又分汉印、秦印、唐宋九叠篆官印、元代花押印等,这些字体都不一样,分得特别细,如果刻铜者不懂,只是照猫画虎把形状刻出来,就是死板的。”杜峻说,如果有人问印章的风格,没有书法的知识和功底,是说不出来的。这说不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需要通过刻铜者的刀,形神皆备地镌刻在铜器上传承下去。
杜峻的铜刻风格可以是潇洒飘逸,也可以古朴稚拙,诚如他自己所说:“搞艺术不能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得根据内容定基调。来了一个欢快的内容,字就要刻的流畅灵动,比如这段时间热映的电影《满江红》,这首词就要刻的磅礴大气。”
杜峻说,只有继承好传统文化,才可以说发展创新。“如果在作品里想发挥个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变,变得大点、小点,松点、紧点,可以文气一点,也可以粗犷一点,这就要根据刻铜者对文字的理解来进行刻字。最重要的是,艺术不能固定死,应该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我在学习中,主要总结各个朝代刻铜技艺的精髓,学习各家的精气神,这样才能为我所用,从而创新发展。”
现在,杜峻的弟子已经有近百位,定时来杜峻的工作室学习和交流。“他们,就是刻铜技艺传承下去的希望。”杜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