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的北纬40度,西起新疆,横跨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止于辽宁。
广义历史上的长城,最西端也在新疆,向东则一直延伸至鸭绿江畔。
G7高速,是连接首都北京和新疆乌鲁木齐的高速公路,贯穿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6个省区市。
仔细地在地图上反复比对,一个惊人的发现呈现于眼前:长城、G7,竟然是沿着北纬40度铺展开来的。
这真是一条神奇的线路。
翻开当代批评家陈福民著述的《北纬四十度》可知,历史上的北纬40度,也是相当精彩:“围绕北纬40度,那些不同的族群互相打量着对方,想象着对方,也加入着对方。长河流淌,鸣镝尖啸,伤感吟成诗句,痛苦化为尘土,带走过生命也带来过生机。在长城内外,他们隔墙相望,侧耳远听,深情凝视了几千年,虽然不能完全变成对方,最终却也难舍彼此。”
陈福民笔下的北纬40度之地理纬度是从呼和浩特的云中开始的,止于赤峰的乌兰布统。关于北纬40度的历史讲述,起始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结束于康熙与噶尔丹的乌兰布统战役。
《北纬四十度》是一部历史随笔集,出场人物较多,大多是金戈铁马,你来我往,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是主线。而这条线上,却有两个温柔的存在——王昭君、萧燕燕。
关于王昭君最早的官方记载,出自班固的《汉书》,实际上也只有一句话:“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字昭君赐单于”。然而,经过民间两千年的关切,王昭君对于湖北和内蒙古两地而言,俨然已是一张民族融合的烫金名片。
萧燕燕是谁?她就是被评书《杨家将》暗黑了的辽朝契丹萧太后。在电视剧《燕云台》中,萧燕燕和汉人韩德让在中京(今赤峰)上演的“爱恨情仇”,至今是网络语境中的热门话题。其实,《杨家将》也好,《燕云台》也罢,都带有强烈的民间演义色彩,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契丹方的主角就是萧燕燕和韩德让。澶渊之盟是政治和军事角力的结果,四年后,即1008年,北宋史学家、时任太常博士的路振出使中京为辽圣宗庆生,辽圣宗一身中原汉族皇帝装束接见了他,满朝文武亦然。这是不是澶渊之盟的另一种教化?是不是萧燕燕和韩德让的有意推动?陈福民的答案是肯定的:“在萧太后、辽圣宗和韩德让的无形推动下,从宫廷制度到民间态度,契丹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亲和感一点点建立起来。”
北纬40度,大部分时间,充斥着铁血和力量。不过,有几个文人的表演,为这冰冷增添了些许趣味。1089年,苏辙奉旨出使中京。出使前,他哥苏轼专门送来一首诗:“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他说,弟弟啊,别看我们打不过他们,但咱们比他们有文化,问起我的时候,你要低调一点。不知是史实还是互相吹捧,苏辙在出差途中有首诗是这样写的:“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意思是哥哥啊,你在辽地太出名了,搞得我在江湖上都不自在了。“二苏”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做出印证:不管是南来的,还是北往的;不管你是何民族,身处何地,不同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互通和交流。
北纬40度,不仅有诗,还有远方。
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等纷纷出场,谢幕的时候,只留下了从未改变过的故事发生地——北纬40度。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在这一纬度上,蜿蜒平坦的G7高速横空出世,成为如今“一带一路”的标志性路线,民族融合的画卷更加磅礴绚烂。
诚如《北纬四十度》中说:“定居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爱相杀的漫长历史中,所有人都渐渐变成了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