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27日讯 (记者 康丽娜)2023年,针对资源利用低质低效问题,我区将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管理,支持工业园区提质增效,确保提升亩均效益。
按照自治区相关要求,今年我区“三管齐下”提升工业园区质效。一是支持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建设,针对这两类园区,根据新增可再生能源消纳对应的能耗量给予奖补。二是安排自治区工业园区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固废渣场和集中供热管网、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三是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按年度对工业园区考核评价,对综合实力考核评价排名靠前的工业园区,给予一次性3000万元支持;对争先进位和亩均效益、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单项指标考核评价排名靠前的工业园区,给予一次性500万元支持;对新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工业园区给予一次性最高20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对进入全国排名前60名、年度排名提升5位以上及新获批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工业园区,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工业园区为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主阵地,重点在优化园区体制机制、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加快孵化产业项目方面持续发力。此前,我区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全区工业园区管理的意见》中明确:全面加强工业园区土地、资金、准入、基础设施、安全生产、环保等方面管理,促进园区节约集约发展;严格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管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与主导产业定位无关联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入园;新建项目生产工艺、设备、污染治理技术和单位产品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及资源利用率必须达到同行业先进标准,低于同行业先进标准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入园。
“通过建立工业园区动态管理机制,对考核排名靠后的园区进行再调整、再优化,形成倒逼转型机制,提升园区发展水平。”自治区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说。
电子票据突破1亿张
改革促成节本便民
本报3月27日讯 (记者 杨帆)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经过全区各级财政部门共同努力,自治区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取得新成效:自2021年7月4日内蒙古开出第一张财政电子票据以来,截至2023年2月22日,全区开具的财政电子票据突破1亿张,至3月23日已达到11289万张,涉及资金844.66亿元。
据了解,上述票据涵盖非税、诉讼、捐赠、医疗门诊、医疗住院、职工互助等八大种类。放眼全国范围,我区财政电子票据推广工作实现了由“起步晚”到“进步快”的重大转变。
作为财政电子票据中占比最高的票据,医疗领域财政电子票据改革与推广成效更为显著。目前,全区241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已全部上线运用医疗收费财政电子票据,大大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排队等待时间长、缴费取票不方便等问题,“省时、省力、省心”成为广大患者就医新体验,促进了医疗消费便捷高效。
尤其是在2022年疫情防控中,医疗门诊、捐赠等类别财政电子票据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财政电子票据的推广使用,大大降低了相关经营主体管理成本,解决了使用纸质票据对账难、易出错等问题。
通过财政电子票据改革,财政票据监管水平和效率大幅提升,有效破解了费用虚假、重复报销等监管难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财政票据“以票控收、以票促收”作用,全面提升了财政票据管理规范化、便民化水平。特别是财政电子票据“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电子票据推送上链,为下一步在“区块链”上广泛开展医保、商保、职工互助协会报销和入账等电子票据社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力度,形成财政电子票据覆盖行业部门、行政区域、业务类别、流程环节的‘四个全覆盖’格局,实现‘群众少跑腿、单位提效率、政府优环境、财政强监管’目标,力争2023年底圆满完成全区财政电子票据改革。”自治区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