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茫茫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红松 林子 摄
  □林子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描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告诉孩子们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富饶的大宝库。去年7月中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以南、松花江以北、嫩江以东、三江平原以西之大片山林地区,由低矮连绵的丘陵台地组成,是松花江以北山地丘陵的总称。“兴安”系满语,意为丘陵。大、小兴安岭都属兴安岭山系,小兴安岭相对于大兴安岭而言,位置在大兴安岭东,又称“东兴安岭”。

  大、小兴安岭虽然毗邻,却分属两大不同地理单元,呈不规则的八字形分布于东北大地上。大兴安岭东北西南走向,为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东缘,也是400毫米降水界线;小兴安岭西北东南走向,位于中国地势第一台阶,降水量500—700毫米。小兴安岭西北部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相连,东南抵近松花江畔的张广才岭北端,南北长约450公里,东西宽约210公里。小兴安岭山势不高,海拔一般500—800米,山间多台地、宽谷、低山和丘陵,山势和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峰为平顶山。山脉地貌特征差异明显,南坡山势浑圆平缓,水系绵长。北坡陡峭,河流短促。山脉走向错乱,主脊无明显方向,分水岭蜿蜒曲折。西坡河水流入嫩江,东、南坡河水流入松花江,北坡河水直接注入黑龙江,小兴安岭构成了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的分水岭。  

  我们从黑河方向进入小兴安岭,纵穿林区,至小兴安岭腹地——伊春。

  一

  走进小兴安岭,你会看到山连着山,岭连着岭,莽莽森林,郁郁葱葱,浓荫蔽日。小兴安岭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湿地面积大,约占林区总面积的10%,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林间湿地,其中沼泽湿地面积最大。林间湿地是鸟和一些水生动物栖息地,是森林中河流湖泊的水源补给地,在保持生物多样性上功能显著;另一个是森林中隐藏着许多千姿百态的奇岩怪石。地质研究表明,小兴安岭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复杂的地壳变迁演化而来的。历经多次强烈的构造变动,猛烈的火山爆发,大量的岩浆侵入,频繁的海进海退和反复的抬升下降过程形成了现今的样子。

  纵观小兴安岭,山岭绵延,林海广袤,河流湿地密布,地貌奇形怪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片青山绿水和壮美的北国森林风光。

  小兴安岭是一块弥足珍贵的生态净土,集森林、湿地、蓝天、碧水于一身,层层山岭,茫茫林海,独具自然神韵和魅力。这里降水充沛,河流密布,降水量500—700毫米,有700多条河流,加上气候温和,休闲旅游潜力巨大。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伊春,被誉为天然大氧吧,“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浓度高,实在是养眼、养肺、养心、养性的好地方。

  行走在森林中,看到林子里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倒木,为什么不清理?陪同的专家告诉我们,森林中超过八成的树木幼苗,是从倒木上繁育起来的,故有倒木是森林的产床之说;倒木又是微生物的栖息地,小树苗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大量营养成分,就是靠这些微生物分散提供的;倒木腐烂后,会成为肥料,反哺森林土壤,这就形成了一种物质循环。可以说,一根倒木,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中有许多特别的分解者,如昆虫、菌类等只能生存在倒木上,倒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所以,一般不提倡清理森林中的倒木。

  二

  走在小兴安岭森林里,很少被蚊虫叮扰。请教了专家才知道,这主要是红松松油散发出的气味,具有驱逐蚊虫的功效。

  小兴安岭森林,地处北纬46—49度之间,正处在北半球森林分布最为密集的纬度带。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和演替,这里形成了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等多种森林类型植被。这里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群繁多,并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生态系统。

  红松,是一种名贵树种,是小兴安岭的主体树种。它是一种高大乔木,树干通直圆满,树冠色泽翠绿、层层叠叠,树姿雄伟壮丽。红松属浅层根,主根不深、侧根发育,根的辐射与树冠的直径大体相当。它的松籽颗粒大,饱满,口食性好,加之木质好、耐久性、抗腐蚀、拒蚊虫等特点,是大型建筑和家具的优质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红松需水量大,一棵成熟的红松含水量10—15吨。在天然林内,红松树高25—35米,胸径0.4—0.8米,单株材积可达6立方米,通常寿命在300—400年。

  在汤旺河林区,我们有幸遇到一棵树龄650年的红松,依然挺拔笔直、枝叶茂密,堪称“红松之王”。据介绍,这里还有一棵树龄800年的红松,已成为红松活化石。西伯利亚有句古老的俗话“如果躲在森林中的大树后,谁也找不着。”看来这话同样适用于小兴安岭。

  红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而小兴安岭占比最多,不仅面积大、蓄积量多,且材质好、价值高。此外,还有云杉、冷杉、白桦、水曲柳、黄菠萝等110多种珍贵树种。当然,小兴安岭野生植物有上千种,栖息的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如驼鹿、马鹿、猞猁、紫貂、梅花鹿和东北虎等。

  三

  森林的功能和作用非常广泛,总体上可归为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过去人们更看重它的社会经济作用,今天人们更重视其生态环境功能。当今世界,森林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位,这意味着我国是世界造林面积最多的国家。据记载,远古时代中国大地森林密布,覆盖率曾达到60%以上。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和人为因素,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近十年,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战略,保护森林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和行动,生态建设成就卓著。

  小兴安岭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河网密布,是国家重点林区。林区面积1206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0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6.5%,林木蓄积量约4.5亿立方米,其中红松蓄积量4300万立方米,占全国红松总量的一半以上,素有“红松故乡”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小兴安岭进行了全面开发,先后建立了24个林业局,并在小兴安岭腹地,建立了林业城市——伊春市。

  1950年,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成立,开始大规模对原始林开发利用。当时伊春林区森林覆盖率62.6%,森林蓄积量3.93亿立方米。现在森林覆盖率为84.6%,比开发初期增加2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2.5亿立方米,虽然只是开发初期的64%,但这还是近些年森林全面停伐的结果,是原始森林被开发利用后培育起来新一代森林,一部分是人工林,更多的是天然次生林。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森林保护迎来了新机遇。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采伐量大幅压减。面对困难,小兴安岭林区人响亮地喊出了三句话:再困难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决不以牺牲生态换取经济增长。从那时起,小兴安岭形成了“长大于消”的趋势。近些年,伴随着林区商业采伐历史的终结,林区人坚定不移地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开启了创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合力做三篇文章:一产抓融合,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收到了拓产业、兴旅游、促生态、惠民生的综合效益,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四

  小兴安岭是一块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历史上,早期为肃慎人居住地。先秦时期,为肃慎后裔挹娄人的辖地。汉代、三国时属夫余国王地。南北朝到隋唐,分别为勿吉靺鞨、黑水靺鞨、渤海国、室韦都护府辖地。后归金、辽管辖。元代属辽阳行省。明朝归奴儿干都司。清朝分别归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理……

  小兴安岭是接纳鄂伦春人的第一站,至今还有部分鄂伦春人生活在这里。鄂伦春是黑龙江流域古老的民族,元代时称“林中百姓”,自称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们”。清代,鄂伦春与鄂温克、达斡尔人统称“索伦部”。17世纪前,他们生活在黑龙江以北、贝加尔湖以东至库页岛的广大区域的深山老林中。17世纪中叶以后,一些鄂伦春人南迁黑龙江右岸,进入大、小兴安岭林区和嫩江流域。当然,南迁的鄂伦春人大部分已落脚到大兴安岭腹地,新中国成立后在那里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一部分仍生活在小兴安岭森林中。

  小时候常听到“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中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的歌曲,传唱的就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森林中鄂伦春人的故事。历史上的鄂伦春人,“射猎为务”即狩猎为业,行走山林;“桦皮为屋”即通常说的“撮罗子”,长期流动于深山密林中,过着吃兽肉、穿兽皮和分散流动的狩猎生活。新中国成立前,他们仍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停留在原始公社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充分协商,鄂伦春人陆续走出山林、放下猎枪,到平原河谷地带定居。最终结束了“风驰一矢山腰去,猎马长衫带血归。”的游猎生活,走向新的生活。

  由于森林能为人类生存提供足够的资源,小兴安岭这片茫茫林海和广袤土地上,吸引了很多民族来此生息繁衍。在绵绵的历史长河中,小兴安岭不仅积淀了独特深厚的灿烂文化,彰显着这里历史文脉的传承和文化底蕴的积累,而且它以自己的躯体为屏障,保护着东北的黑土地、大平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北国风光
   第09版:文艺评论
   第10版:视界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广告
行走在乌兰敖都沙海
河套平原, 亮出你的坦荡与辽阔
茫茫小兴安岭
荷趣
耕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