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核心提示】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要求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汤明媚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把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丰富内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宜居、宜业、和美的建设方向与全面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的现代化统筹融汇,通过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满足农民就近过上现代生活的需求,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坚实支撑,从而达到改善乡村总体生产生活环境、拓宽乡村发展空间的效果。

  “宜居”主要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展开,强调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生态条件,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建设宜居乡村,要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达到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效果,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教育、养老的多元需求。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开展村庄清洁、绿化美化工作,减轻乡村环保综合治理压力,还乡村美丽田园风光。

  “宜业”主要围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强化就业帮扶等方面展开,强调延展乡村就业空间,满足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的需要。建设宜业乡村,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培育易返贫致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强化产业链与就业县域统筹,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畅通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带动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和业态。深化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和参与生产经营能力,激发农民干事创业、勤劳致富的内生发展动力。

  “和美”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展开,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乡土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根据地理环境、产业发展水平、区域文化特色、村庄发展趋势等因地制宜提升村庄风貌。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统筹布局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内蒙古农村牧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居住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一系列重要功能。从具体特征看,我区农村牧区自然地理环境东西迥异,风俗文化不尽相同,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外流严重,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水平总体较低,乡村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就必须从大局着眼、从整体出发,切实将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重点难点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从全局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规划、科学部署,不断增强乡村美好家园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是我们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农村牧区在统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应与生态保护与修复、安全与稳定、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生态农牧业、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相结合,创新农村牧区建设模式,努力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多力量。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要强化统筹意识,通过推进农村牧区建设为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打好基础。在培育特色产业、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发力,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改善农村牧区总体发展环境,努力开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我区农村牧区人口持续外流、就近进城现象普遍,乡村留居常住人口多是老年人、留守儿童。因此,在农村牧区建设过程中应科学分析各地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强化战略思维,做好建设规划,将农村牧区未来远景与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统筹考虑,宜聚则聚、宜转则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视域下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乡互动模式,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提高建设资源分配效率,最大程度实现建设资源的有效配置。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打造舒适便捷无忧环境  让乡村更宜居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舒适乡村。从看得见的环境整治入手,增强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吸引力,农牧民的生活家园才会变得更加美丽宜居。让农村牧区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要在现有建设基础上查缺补漏,强化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污染治理工作,切实解决偏远地区道路交通、快递物流、网信运行不畅通的难题,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取暖和房屋保暖改建,对农村牧区存在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难度大,技术力量薄弱等现实困难和问题,通过推广新设备新技术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推广现代生活方式,建设便捷乡村。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化、人口流动的扩大和互联网在农村牧区普及率的提高,农牧民可以更多了解外界的生活方式、更方便地购买现代生产生活资料。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做好农村牧区“互联网+”文章,提升农牧民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接轨的内生意愿。推广智能家居、网上办事、网上购物等现代生活方式,发展科技农牧业、智慧农牧业和现代种养殖技术,拓宽农牧民现代生活体验场景,让农村牧区各领域的生产生活更便捷。

  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建设无忧乡村。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让教育更加公平更为优质,社会保障体系、卫生健康体系、生育养老服务体系等更加健全,是农牧民的迫切期待。应进一步织牢社会保障网,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创新边远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农牧业种养殖,完善农牧业保险制度,引导农牧民积极投保参保。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优化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体常态化帮扶方式方法,深化以工代赈机制,鼓励勤劳致富。

  创造广阔发展空间  让乡村更宜业

  建设就业机会充分的宜业乡村。建设宜业乡村,就要加强县域就业一体化统筹,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满足离土不离乡的就业要求。应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对区域内农牧民就业趋势、收入结构、就业意愿等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举措。一是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满足群众多元就业需求,更好发挥县城的就业带动作用。二是要充分利用乡村建设项目,做好以工代赈文章。三是要完善农牧业生产者收入保障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增强农牧民生产积极性。

  建设发展空间多元的宜业乡村。农村牧区在农牧业主业基础上,培育了一批蔬果类、家禽家畜类、文旅类产业,深化了合作社经济、以工代赈经济模式。建设发展空间多元的宜业乡村,要以此为基础,围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方向继续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要做好农牧业“接二连三”工作,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发挥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生产的营收作用。充分巩固、利用已经培育起来的特色项目,分类延展项目价值,深化特色产业的链条式、场景式发展,如蔬果种殖类产业,可以走集采摘、观光、研学、生产加工、复合种养殖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巩固联农带农机制。做好致富带头人和收益共享工作,激励农牧民主动就业、共同创业。

  建设营商环境良好的宜业乡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可以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能。建设营商环境良好的宜业乡村,要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建立起与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创新模式,优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路径,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健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丰富小额信贷类型,加强金融监管和土地监管,不断防范化解涉农涉牧相关风险。

  营造和谐有序氛围  让乡村更和美

  建设治理有序的和美乡村。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符合农牧民意愿、乡村发展远景、政府治理需要的治理模式,发挥自治议事功能、法治保障功能、德治暖心功能,形成干群融洽的良好氛围。提升村“两委”工作能力,强化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互动,进一步培育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畅通自下而上的民意征集渠道,及时反馈农牧民各类诉求。强化法治维护乡村治安的压舱石作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化普法宣传,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提高法治化解邻里纠纷综合水平。以德治教化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软实力,不断提升基层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察民情、体民心,全心全意为农牧民办实事、解难题。

  建设精神昂扬的和美乡村。在培育农牧民现代生产生活观念方面下功夫,深入开展农牧民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改善农牧民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提升农牧民技能水平方面,要重视实地技能培训,增加差异化、个体化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培训促进就业效能。开展休闲健身、定期体检等工作,倡导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为农牧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建设和谐友爱的和美乡村。“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要把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纳入乡村发展和治理当中,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和美乡村,要保护传承优秀民俗和特色文化,使其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科学、反对迷信,革除婚丧嫁娶、人情往来上的歪风陋习。强化乡村文娱活动内容建设,组织好文化下乡工作,鼓励农牧民开展常态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牧民思想教育和引导,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论道
   第08版:兴安
   第09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
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