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玉荣
4月23日,当记者走进内蒙古森工集团政研室政研科科长、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张亮的办公室时,他刚刚从基层调研回来,还没来得及换下一身尘土的工装,就开始一边整理调研资料,一边与记者聊起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事情……
张亮是陕西人,一名80后,研究生一毕业就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用行动坚守着生态建设的初心,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大兴安岭林业碳汇找到了一条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道路。
2009年7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张亮放弃了其他企业的优厚待遇,一头扎进了大兴安岭的最深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俄罗斯隔河相望的北部原始林区,用行动践行着诺言。有一次,张亮上山开展常规巡护时,由于路况较差,他被所乘车辆甩出10多米远,造成右手手腕骨折。当时大家认为,林区工作环境艰苦,这个西北小伙肯定得离开这里,没想到他却坚持留了下来。张亮在治疗骨折期间,认真阅读学习了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建局十多年的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天然林保护等文件档案,并重新进行了梳理归档。后来,他发挥所学积极参与原始林区病虫害防治研究、野生棕熊栖息地研究等科研工作。
因在基层表现突出,2011年6月,张亮被调到森工集团党政办公室从事政策研究工作。面对10.67万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张亮感觉肩上的责任更大了。随后的几年里,他深入调研,调研文稿在电脑里储存了10多个G。他的业务能力也因此得到快速提升,特别是在连续为原国家林业局林业年鉴供稿的过程中,广受好评。
在苦练调研文稿等业务的同时,张亮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在2017年毕拉河“502”特大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他协调调度北线火场4500多人的扑救力量,协调搜救出多名走失人员,调度撤离2支受困扑火队伍、总计180余人。在指挥扑救过程中,他的眉毛和头发被烧焦,他却浑然不知。在2018年北部原始林区“602”、金河秀山“619”特大火灾扑救过程中,他主动请战前往一线,负责一线调度和沟通协调等工作,最长行走火线25公里,连续40多个小时没休息,为指挥部了解火情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争取了合围时间。■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他的优异表现连续两年获得林区防扑火表彰。2014年,在张亮的积极参与引导下,内蒙古森工集团在重点国有林区中率先开展了碳汇项目试点工作。2016年,他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开展《天然次生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研究编制,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天然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空白。此后,为让林区碳汇事业规范化运营、可持续性发展,他联合相关科研机构编制了林区碳汇发展规划,开展了林区碳汇资源本底调查和潜力研究,提升了林区碳汇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在研究林业碳汇发展过程中,他发现自身理论水平不足和林区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他下决心攻读森林经营与林业碳汇方向博士学位,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考取了中国林科院的博士研究生,跟随导师专门研究林业碳汇,在学习过程中他不忘林区工作实际的需要,开展充分调研,提出了林业碳汇“四个体系”的建设方向和“三个统一”的运营模式,被森工集团采纳,并在中国林业教育学会主持的“十校两院大学生主题调研”活动中获得了优秀调研报告奖。2021年,张亮组织筹建了森工集团专业开展林碳资源运营的碳汇科技公司,通过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模式,从程序上保证了销售工作的廉洁高效,全年实现销售额1465万元,超过了前4年的总额。
13年来,张亮扎根基层一线,默默无闻、攻坚克难、奋力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