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然风情与时代风貌的同频共振

——评“大河奔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展
《经天亘地》崔雪冬
《家住黄河边》 孙玉宝
大美黄河林旺
  ◎包丽日  王鹏瑞

  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滋养了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历经千年形成的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内蒙古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大河奔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以“人文地理符号和形象”为切入点,从不同视角呈现黄河的万千气象,以新时代的艺术语言塑造黄河的自然风情和时代风貌,是内蒙古美术界讲好“黄河故事”的一次积极的艺术实践。

  综观此次展出的89件作品,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雕塑、综合材料绘画等,反映出创作者蓬勃的艺术生产力。在艺术风格方面以写实风格为主,也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风格的作品,其中写生作品数量最多,创作者将黄河沿岸风景以各自熟悉的绘画语言再现于纸上,在描绘河谷、村庄、山脉、农田等景象的同时也展现了画家迥异的艺术风格。就作品内容而言,主要反映了黄河流域的自然风貌、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景观三类主题,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皆有涉及,是创作者对黄河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全景式呈现。

  自然意象:波澜壮阔的交响

  黄河内蒙古段蜿蜒800多公里,流经7个盟市,在时光变迁中塑造的沿岸独特地貌,成为艺术家描绘黄河风光的重要物象。对于黄河及黄河沿岸自然景观的描绘,画家们观物立象归结为奇山异水,绵延的山脉与盘错的河流是自然意象的集中体现。这些意象成为塑造黄河景观形象不可或缺的元素,特别是经过绘画语言的处理产生独特的艺术意蕴。展览中涉及山水意象的作品有58幅,占全部作品的半数以上。画家们普遍做到捕捉流域沿岸风光的特异性,展现出母亲河的苍茫辽阔,将对山河的赞美寄情于景。黄河内蒙古段流经的区域带有一种典型的西北气质,整体轮廓粗犷有力,山谷中流淌的水汹涌澎湃,少一些江南青山绿水钟灵毓秀的静谧,这些特质在不同画家的山水意象中皆有呈现。色彩通常带给观众最直观的刺激,成为传递作者思想情感的媒介。在作品《黄河万里触山动》中,画家刘闻波借鉴传统青绿山水的语言方式,为山川着青绿颜色,用大面积的赭石色铺绘河流,天空为淡黄色,房屋和水坝则以线勾勒的方式隐藏于画面细节处,这幅作品在色彩的强烈对比中突出黄河水流湍急的特色。同样是以颜色处理山水意象,郭世红的《总有春来何处知》对山峦的处理增添了更多主观化色彩。作品一改春山在现实中常见的青灰、土黄色,大胆地代之以红色,让画面整体色彩更加强烈,山脚下黄白色相间的黄河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用线更加细腻,也更彰显艺术家的精巧。论精巧的艺术构思,孙玉宝的《家住黄河边》尤其值得关注。这幅作品舍弃纷繁的颜色代之以素雅的墨色,通过截取峭壁与河流的一个侧面,提取峭壁、水流、行舟作为“最具包韵性的顷刻”,以极致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让错综的线条排列在杂乱中生成新的秩序感。横线与竖线是画面中主要的两种线条排布方向,作为画面主体的峭壁以粗细长短不一的竖线条为主,在墨色的衬托下表现出冷峻陡峭质感,河流、行舟、草坪则以带有弧度的横线条描绘,带来流动的节奏感,纵横搭配让画面有动有静,动静相宜,充满生命力。这种风格同样可以在王雨春的作品《湍流》中窥见,清冷的墨色、纵线勾连的群山以及曲线盘绕的河流搭配出“有意味的形式”。王学谋的版画作品《九曲黄河》则以俯瞰黄河的视角通过大量曲线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蜿蜒的黄河全景。

  时代意象:时代生活的协奏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独特的水文特征及气候条件一直以来滋养着沿岸的人民,深深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保护黄河生态、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取得新的成就。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画家们在采风过程中敏锐地观察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新气象,在作品中集中表现为时代意象,具体可分为人化自然成果、日常生活片刻、历史文化景观。林旺的《大美黄河》描绘一位当代青年在黄河岸边自拍的情景,背景是窑洞、水利工程、古长城遗迹,画家巧妙地将黄河沿岸带有历史感的典型人文景观,同象征青春活力的当代青年形象融汇在一幅画面中,运用工笔画的技法进行写实处理,展现黄河沿岸万象更新的新时代风貌。袁绍华的《黄河儿女》以现代主义的拼贴手法打碎真实时空秩序,将人物与自然风景、生活场景组合在一起,描绘出黄河儿女的群体形象。画家尤其注重对人物表情及神态的把握,有满脸皱纹的奶奶露出慈祥的笑容,有长者眯起双眼眺望远方,有青年妇女笑容满面,有可爱的儿童,也有人神情严肃眉头紧锁……长城烽火台、古城墙、黄河渡船、盛满丰收果实的拖拉机、规整的现代建筑等事物萦绕画面四周,将黄河沿岸社会发展变迁过程高度浓缩。董从民在《黄河岸边老宅院写生》中描绘了被绿树成荫环绕的老式黄土屋,低矮的土屋与高耸的绿树形成色彩与比例关系上的对比,植被葱郁的现实时空同干旱荒芜的历史图景构成反差,旧貌换新颜反映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乌日娜的《黄河春耕》用富有秩序感又略带幽默的形式呈现出黄河岸边农民日常耕作的瞬间,驴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产工具,农耕也是黄河文明诞育的主要生产方式,这幅春耕图通过表现人与驴并肩行走的画面,也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作者注重对细节的捕捉,两人两驴穿插排布向前行,农民头戴鸭舌帽身着绿色夹克脚踩胶鞋,身上背着铁锹和箩筐,眼神坚毅神情宁静,两头驴嘴上分别套着箍嘴和嚼子,脚下的路混着沙砾与石块,身后远处是黄色的山坡。通过真实、质朴的刻画农民劳作状态,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霍敏的版画《十里烟沙》则以三联版画的形式再现塞上老街、五当召、成吉思汗陵,表现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景观。

  此外,在李峰《谧色》、耐日《山河新声》、乌吉斯古楞《乡愁》、崔雪冬《经天亘地》、那日苏《别有洞天》等作品中,皆可欣喜窥见青年画家大胆探索的不同表现手法,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等创作风格,追求丰富多样的形式语言,可圈可点。但综观展览也有一些不足,刘熙载有言“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本次展出作品大多达到了“造乎自然”,但还缺少“由人复天”的精品,主要是作品中缺乏有深远意蕴和深刻表现的力作,中国传统美学同样强调“立象以尽意”,“象”既是外部造型,也应当蕴含着“道”的精神追求,以在作品中达到“大象无形”的审美境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周涛散文集《乡愁百味》
~~~——通辽市首届职工山水画展观后
~~~——评“大河奔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展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北国风光
   第07版:乌海
   第08版:阿拉善
   第09版:兴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童年,那一口深井
丹青大美绘华章
自然风情与时代风貌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