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秦汉)《礼记·中庸》
【原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是关于治学的名句。句中的五个“之”字指的都是学习对象,即各种知识。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细地向别人询问,缜密地进行思考,清楚地分辨是非,踏踏实实地去践行。
这句话虽仅有十五个字,却精到论述了做学问紧密相连的五个环节,或者说是五个递进的阶段。“博学”强调学习首先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审问”是第二个阶段,“审”,意为详细、周密,即对知识要详细地探询,刨根问底、学懂弄通。之后,还需通过认真缜密地思考来消化,这就是“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对所学知识要加以分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否则所谓“博学”就会良莠不齐、真伪不分。“笃行”是问学的最高阶段,也是一切学问真正的出路。“笃”有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笃行实践,学问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启悟】
学、问、思、辨、行,是古人留给我们永不过时的学习方法论,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过程。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说:“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漏掉学问思辨行中的任一环节,都将严重影响学习质效,甚而获得错误的知识而不自知。只有按照学问思辨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做下去,才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当前,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同样需遵循学问思辨行这个方法论之要,边学习边探索、边思考边感悟、边实践边总结,多问问为什么、多想想怎么办,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力求在学中“知之愈明”、在思中“信之愈坚”、在用中“行之愈笃”、在行中“知之益明”,推动主题教育环环相扣、走深走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走马观花泛阅读、死记硬背无思考,知识就像散落于木板表面的沙子,风一吹就散了;只思不学,容易流于空想,不借鉴前人经验、不考虑实际情况,无论多么精妙的构想都于现实无益。只有学思结合、善学善思,既细察其纹、细究其理,又博观而约取、举一而三反,才能善作善成、学而有效。
我们身处发展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形势愈加错综复杂、挑战更是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我们把“问”与“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辨别矛盾问题、解决改革难题、攻克发展课题。
学问思辨行,落脚在一个“行”字上。开展主题教育,关键在于“真刀真枪干一场”,而非“敲锣打鼓唱一出”。用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把理论知识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知行合一、实干笃行。唯有此,方能回应群众之盼、破解瓶颈之困、增进发展之效。 (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