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本报记者  宋爽

  “喂,是小伍老师吗?麻烦您抽空帮我看看棚里的黄瓜,为啥叶片上有很多黄色的点点?”

  “您前期用了什么方法防治,防治前期没做到位,结果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需要进行综合治理,我过去看看……”

  近日,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联丰村村民李永胜种植的蔬菜出现问题,打了一通电话给当地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伍林美,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农户们普遍存在用药把控不均衡、用肥量偏大等问题,基于不同生产条件,我们总结了种植经验,会按需施策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伍林美介绍说。

  6月的巴彦淖尔流金似火,青春有为的热情在田间释放。科技小院的这些年轻人奔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来,秉承着“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四零”服务原则,脚踩泥土,身披露珠,不畏困难。

  为解决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杭锦后旗科技小院的年轻人和专家,坚持研究生常驻小院开展论文试验和科技研发,持续跟进农业生产过程,形成了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推广、农户基地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技术研发模式。他们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等优势农作物开展单项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科研成果显著。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我们扎根乡村,把所学知识与农业实践结合,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为当地农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杭锦后旗蒙海玉米科技小院的交流分享会上,唐斌庆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娃娃一来就露了一手,改变了我们的老思想。”蒙海镇西渠口村支部书记张建兵介绍,2019年气候干旱,专家预测在7月份极有可能发生红蜘蛛。科技小院的硕士研究生徐俊平在5月时提前对接巴彦淖尔市植保站,为当地提出了“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阿维螺螨酯防治玉米红蜘蛛”的技术手段,并举办了第一场农民田间培训会暨观摩会,在现场演示阿维螺螨酯的使用方法。7月14日,西渠口村暴发了大面积玉米红蜘蛛病害,农户们亲眼见证了防治效果。

  学生们从学校走向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理论和现场培训,扩大了培训覆盖度,提升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而这些年轻人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科技小院的硕士研究生徐俊平和翟浩伟经过近两年的基层历练,分别确定了论文题目《杭锦后旗耐密氮高效玉米品种增产节氮潜力评价与技术集成示范》《提高青贮饲料品质的玉米/豆科间作种植模式研究》,研究成果更加接地气、实用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强国宣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一名精益求精的光伏“新兵”,助力包头打造“世界绿色硅都”。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专题
   第05版:科技
   第06版:通辽
   第08版:要闻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青春号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光伏“新兵”赵国强
青春之光闪耀民生服务一线
●速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孩子抓起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