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如诗,花草蔓生。在绿荫环绕的包头稀土高新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8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坐落于此,成为高技术企业和高科技人才集聚的摇篮。
走进驻基地企业内蒙古北科交大机器人有限公司集成车间,一台“四足机器狗”便迎面走来,它虽在进行日常巡检,但更像欢迎远道客人的“社交能手”,让人备感亲切。别看它个子不高,却能附载80公斤、时速达8公里、越障高度2.5米,能克服地形、气候等恶劣环境,实现全方位识别,进行24小时独立巡检。
不远处,它的机器人朋友们也十分抢眼,拥有橘色手臂的吸附式码垛机器人和抓取式码垛机器人、体型硕大的铝行业定制款碳块儿打磨机器人、能在空中漫步的轨道式机器人、安全小卫士防爆消防灭火机器人……这支“机器人超能陆战队”的足迹已遍布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风电、光伏、汽车零部件6大领域,广泛适用于危重作业、恶劣环境等巡检场合。
而令人称道的是,开发出机器人控制器、驱动器、系统软件平台等多项国内领先技术的,竟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年轻人。
沙小勇就是参与研发的技术骨干之一。2021年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他,看到家乡包头的稀土、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强势崛起,他毅然决然选择留下来,和包头一起憧憬未来。
“别看我学历不占优势,但加入北科交大以来,获得了多次跟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经过两年的努力,我晋升为公司铝业事业部的项目经理,在机器人调试、现场安装、机器人配套的非标设计等专业技术方面已经独当一面。”沙小勇自信满满地说。
同样痴迷于机器人研发的,还有去年毕业于黑龙江工业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周涛:“在这里,我不仅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也看到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人才重在“引”,更贵在“育”。各类“技术新人”在北科交大成长、成才,离不开强大的后盾——以北科交大总工程师、毕业于德国哈根大学的虞军博士带头的技术团队。
“从名字可以看出,北科交大机器人有‘北科’和‘交大’两个高校的血统在里面,去年又融入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我们以这5所高校骨干教师的技术力量为核心,辅以包头本地年轻技术人员配套,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机器人研发团队。”虞军介绍,北科交大每个月都有协议教授和内蒙古签约特派高级人才,为技术人员做培训,并采取“专职制”,即一位博士生导师带两至三名专职技术人员,提供“点对点”的技术指导。
“稀土高新区求贤若渴,在人才发展空间、受尊重程度、资金补贴、生活保障等方面,让我感受到了和其他城市的明显差异。而且,当地还出台了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等一系列扶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企业技术研发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虞军说。
近两年来,稀土高新区制定领军人才集聚、中青年人才招揽、人才机制改革优化“三项人才计划”,依托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以点带面,对接中科院全国100多家院所和上海周边10余所高校的人才资源,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组织重点企业对接掌握产业集群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团队,采取“一人一策”“特事特办”的方式,引进上海大学周忠福教授等高端人才科研团队3个,吸引了王一德、张洪杰、舒尔德米特等国内外专家院士团队服务当地经济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稀土高新区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的八项措施》,安排人才专项资金700万元,及时兑现引进人才政策待遇。目前,该区已在全市率先对企业高管人才兑现政策奖励77.7万元;为驻区企业新引进且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55名博士、硕士兑现一次性人才奖励资金90万元,全力解决人才关心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真金白银打造各类人才心生向往、近悦远来的“强磁场”。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稀土高新区企业研发中心已集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228人、研发项目累计达1235个,入库人才达1821人,已形成了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紧缺人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人才等分层分类、相互衔接的人才体系,实现了从人才集聚区向西部人才强区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