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卸下重任”的毕业生们在忙什么?最近有媒体报道,近期“后高考经济”持续升温,考驾照、数码产品选购等迎来一波热潮。
高考后,广大考生需要完成孩子向成人的人生角色转变,同时也解除了求学多年来没有太多时间消费的束缚,再叠加上向准大学生过渡的装备需要,因此释放出强烈的消费欲望和需求。而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后高考经济”的消费领域从最初的饮食娱乐、电子产品等,延伸到了旅游、医美、驾考等更广泛的领域,规模越来越大。从经济层面观察,“后高考经济”火热是可喜现象,体现了内需主导的强大活力。
不过,也要理性看到,“后高考经济”的消费行为,不但有很强的补偿性质,还有一定报复性消费的味道。高考之后,考生的高压情绪普遍释放,心态也放松下来,这种情绪和心态反映在消费上,就是过去想玩不能玩的、想买不能买,意欲得到“急风暴雨式”的满足。而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在求学路上辛苦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消费要求并不过份,尤其是一些取得了理想成绩的考生家长,往往容易把孩子的消费需求视作一种奖励,有求必应。正因如此,从消费观念的角度来看,“后高考经济”中有不少的非理性泡沫。
尽管现在的家庭经济水平与消费能力得到普遍增强,但是刚高考完的孩子毕竟还不是劳动者,没有经济收入,花的还是父母的钱,非理性的消费会在无形中滋生和助长孩子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不利于形成节制的消费习惯。在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中,父母的管理约束往往鞭长莫及,容易给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留下空间,这就更有必要在步入大学之前就培养孩子理性和节约的消费观念。
“后高考经济”是一道理性消费的考题,考学生更考家长。长期以来,孩子们的消费基本是父母包办,孩子缺少清晰的消费观念,更缺少正确理性的消费控制能力,而这些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非常重要,需要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高考后的这段时间其实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家长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对孩子的消费需求,不能照单全收,要关爱但不放纵,特别是对娱乐类的消费加以控制,引导孩子妥善安排自己的消费,学会量入为出、崇简节约,共同答好理性消费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