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0971亿元,同比增长7.3%。”2023年上半年,内蒙古经济发展成绩单亮眼。
这是全区大抓发展、加快发展成效的体现,也是全区上下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突破。
一直以来,内蒙古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新路子砥砺前进,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绘就了以绿为底、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绿色为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暑期,位于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上的网红村恼包村更红火了。一波接一波区内外游客到此打卡,大街小巷游人如织。
就在十几年前,恼包村还是贫困村。2012年,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先后关停取缔污染企业292家,打造了乌素图森林公园、哈拉沁沙坑公园、蒙草百草园、敕勒川草原等多处重要生态基地,在大青山脚下形成了一条城市“生态绿带”。从此,青城更倾城,青山变金山。包括恼包村在内世代靠天吃饭的村庄,乘着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的东风,打造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铺展出一幅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事实证明,绿色始终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没有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生态的“含绿量”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坚持以绿为底,内蒙古千方百计保生态。持续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提质增效;连续实施3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每年有4亿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持之以恒推进防沙治沙,四大沙漠、四大沙地锁边治理,实现了“绿进沙退”的重大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
“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不能再重演,吃子孙饭的老路子不能再走。”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一场发展方式转型的深刻变革在内蒙古持续展开。
全区各地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能力的项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坚决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大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大力引进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理念到行动,从全方位保护到从源头上杜绝,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内蒙古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023年上半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以生态之优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强。
绿富同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奔赴”
2023年初,《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生态空间绿色核算与碳中和研究》出版。研究显示,呼伦贝尔市生态空间生态产品总价值量为每年1.23万亿元,2020年全市森林全口径碳汇量为1203.65万吨,相当于中和了2019年自治区碳排放量的6.40%。
6月28日,内蒙古首单草原碳汇期货式交易成功落地兴安盟。由兴安盟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环保桥(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科右前旗和扎赉特旗草原碳汇项目核证碳单位预购买协议,项目涉及约64万亩草原,首批交易金额90万元。
■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巨大的宝库,蕴藏着无穷的价值。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大沙漠是内蒙古的特色和优势。
“不能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优质的生态产品,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在茫茫沙海,从防沙治沙到合理用沙,一条条产业链将“死亡之海”变成“希望之海”。
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当地政府与企业、农牧民携手努力,将大片沙漠变成绿洲,同步构建起特色农牧业、生物碳基复合肥加工、药材种植加工和沙漠光伏、生态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化体系,实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地方兴业、百姓增收。
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通过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广泛参与,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沙漠景观旅游等沙产业,并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逆向拉动防沙治沙,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人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
在广袤林海草原,从造林护草到林下“掘金”,一条条产业链将林草资源变成绿色“聚宝盆”。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及森工集团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通过发展林药、林菌、林畜等多种林下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上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子。202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实现产值4.6亿元,带动9000余人就业增收。
通辽市开鲁县利用羊草在荒漠化草原修复、毒害草治理、饲用价值高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了羊草小镇,探索完善“企业+”多元合作模式,吸引近30家企业入驻小镇发展羊草产业,形成了集育种、繁殖、推广为一体的产业联合体,培育出“生态+产业”的循环发展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不会自己变成金山银山。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扩大产业规模;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牧民增收;合作社抱团发展,壮大产业优势;品牌培育增强生态产品附加值……这是在漫长的生态建设岁月中,智慧勤劳的内蒙古人民不断探索出的“点绿成金”的经验和本领。
生态有价,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破题解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核心要义就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尽管内蒙古生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大资源、小产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何进一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破题解题?
“需要从上至下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观念、技术、制度等阻隔,在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目前,内蒙古正在努力探索突破。”自治区林草局监督专员敖东说。
体制机制是保障。2022年底,内蒙古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从建立生态产品监测和价值核算机制、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等方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及实现路径。
生态产品的价值,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如何给绿水青山“定价”成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础和关键。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价值核算方法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专家验收,使生态资源成为可量化的产品迈出关键一步。
“做大做强林草产业链,一手抓‘为养而种’,大力发展饲草业,稳定优质饲草种植规模,培育壮大羊草产业;一手抓‘生态惠牧’,大力发展生态草业,让广袤的草原沙地变成‘聚宝盆’‘碳汇库’。充分发掘林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花、菜、菌、药等特色产业和特种养殖业,让绿色林海成为老百姓的‘果篮子’‘花篮子’‘菜篮子’‘药篮子’。”2023年自治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生态产业化目标。
敖东介绍,围绕这个目标,内蒙古正大力发展果、菌、药等特色林产业,着力推动森林食品、特色林果、木本粮油、林草中药材4个优势产业,计划年内4个优势产业总产值、产量分别达到100亿元和45万吨,全区林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同时大力发展生态草产业,助力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全区生态草产业总产值达到320亿元以上。
好山好水有“好价”,绿水青山正成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